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鬚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日本鬚鯊

學名  Orectolobus japonicus

命名者 Regan, 1906

英文名 Japanese wobbegong

別名  Crossorhinus barbatus、日本鬚鯊、

    破布鯊(澎湖)、狗檨仔(澎湖)、貓公檨(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是/是

最大體長     10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鬚鯊 Orectolobiformes

  鬚鯊 Orectolobidae

  鬚鯊 Orectolobus

日本鬚鯊,體延長,前部寬扁,後部細小。頭相當寬扁,眼前方及下方具5-6枚肉垂或皮瓣。吻寬短,前緣圓形,背面平坦。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眼上方無乳突。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長而尖凸分枝之鬚;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大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不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近於前位;齒側扁而尖銳,上頜前部具犬齒3列,下頜則為2列,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

背鰭2個,頗高,第一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之中部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彼此遠隔;臀鰭小,起於尾鰭之前;尾鰭狹小,尾椎骨不上揚,上葉略發達;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

體呈鏽褐色,體背具寬而明顯之深色鞍狀斑,斑之邊緣呈鋸齒,中間具淡色點,各鞍狀斑間具淺色寬網狀線。各鰭亦具深淺交錯之斑紋。以前所記載之斑紋鬚鯊(Orectolobus maculatus)為澳洲南部特有種,臺灣的紀錄只是本種之誤鑑。[1]

在臺灣偶而被漁民以延繩釣捕獲,為不常見之魚種,可食用,但產量較少,比較不具經濟價值,而在日本西部則被大量食用。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

棲地環境及深度

礁區、近海沿岸。棲息深度100 - 200公尺

主要棲息於近海海藻多的礁區。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行動緩慢。卵胎生,一次可產下約20尾仔魚。夜行性。令人畏懼的尖牙,使其存著潛在性的危險。 [2]

分佈

西太平洋日本韓國越南台灣北部。[3]

繁殖

卵生卵,胚胎僅以卵黃為食。最多可帶20個幼仔。

保育

數據不足(DD) ;評估日期: 2007年7月8日

視頻

オオセ Orectolobus japonicus

參考文獻

  1. 日本鬚鯊,fishdb.sinica.edu.tw
  2. 日本鬚鯊,fishdb.sinica.edu.tw
  3. Orectolobus japonicus,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