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日本97式中型坦克

日本97式中型坦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日本97式中型坦克

類型: 中型坦克

研發國家: 日本

戰鬥全重: 15000kg

日本97式中型坦克(英文:Type 97 Shinhoto Chi-Ha Medium Tank ),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這種坦克於1937年設計定型,並開始裝備部隊。它名為中型坦克,實際上戰鬥全重只有15噸,只相當於別國的輕型坦克。它有4名乘員,裝一門57mm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採用風冷柴油機為動力裝置,不對稱的炮塔,鉚接結構裝甲車體和炮塔,無線電台的框形天線和主動輪在前,是97坦克的幾大特徵。97坦克及97改坦克的總生產量為2880輛。這種坦克廣泛用於日本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中。[1]

目錄

結構

動力裝置

為1台功率為140馬力的12缸風冷柴油機,位於車體後部;

車輛最大速度38公里/小時,主動輪在前,動力需通過很長的傳動軸才能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和並速器。車體每側有6個中等直徑的負重輪,第1和第6負重輪為獨立的螺旋彈簧懸掛,第2-5負重輪每2個為一組要用平衡懸掛。車體和炮塔均為鋼質裝甲,採用柳接結構,最大厚度25毫米。車長5.516米、寬2.33米、高2.23米。

結構特點

97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15.3噸,乘員4人,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內,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的右側,機槍手位於駕駛員的左側,炮塔位於車體縱向中心偏右的位置。主要武器為1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發射榴彈和穿甲彈,攜彈量120發(榴彈80發、穿甲彈40發),其穿甲彈初速420米/秒。在500米上穿深為20毫米,而1200米穿深為11毫米(鋼質裝甲)。輔助武器為2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攜彈量4035發,其中1挺為前置機槍,另1挺裝在炮塔後部偏右的位置。

相關閱讀

戰史

1939-1945年期間,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都廣泛地使用了97式、97改中型坦克。1939年7月,中蒙邊境哈拉哈河戰役中,有4輛坦克首次參加戰鬥,是當時戰場上出現的最大的坦克。在侵華戰爭中裝備這種坦克的日軍部隊主要是1942年12月編成的坦克第3師。該師於1944-1945年連續攻占許昌、郟縣、臨汝、洛寧、南陽、西峽等地。

特別是在1944年5月25日攻陷洛陽時,日軍第6坦克旅的97式中型坦克群掩護工兵和步兵突破城牆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戰,防守洛陽的國民黨軍15軍64、65師和14軍97師的部隊,亡4386人,被俘6230人;日軍亡80人、傷281人。

97式97式改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戰爭和東南亞戰場中運用更為廣泛。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戰略進攻階段,日軍在入侵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以及攻占菲律賓時,都使用了97式中型坦克。

1943年5月,太平洋戰區進入盟軍戰略反攻階段。為應付危局,日軍將在中國東北編成的裝甲兵部隊陸續調往太平洋諸島加強防禦,在塞班島、萊特島、呂宋島、琉黃島、沖繩島的激烈爭奪戰中,都使用了97式改中型坦克。一式中型坦克也有少量參戰。由於盟軍兵力兵器處於絕對優勢,裝備數百輛97式中型坦克的日本關東軍精華--第1、第2、第4、第6、第7、第9、第14和24坦克團,全部在太平洋海島上被殲滅。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6月15日至7月6日的塞班島戰役中,由駐遼寧東寧調來的關東軍第9坦克團(97式中型坦克和M1型95毫米"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擊毀。6月22日,只剩下兩輛97式坦克可以戰鬥。戰役結束時,全團515人,只有20人回到日本本土。1975年8月,兩輛完好的97式中型坦克被運回日本,一輛保存在富士山下的少年戰車學校里,另一輛保存在東京靖國神社,成了日本右翼勢力為軍國主義招魂的祭祀品之一。

在1945年8月的遠東戰役中,日本關東軍裝備有97式改和一式中型坦克的第1、第9坦克旅,在蘇軍強大的攻勢下,倉促應戰,不戰自潰。儲備在四平、公主嶺等地的大量97式中型坦克成了蘇軍的戰利品。駐守在日本北面北千島的第11坦克團的19輛97式改中型坦克、20輛一式中型坦克和25輛95式輕型坦克於8月18日與蘇軍T-34坦克群展開激戰,終被全殲。

在中國

日軍入侵中國時,97坦克被廣泛使用,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在南京大屠殺、台兒莊會戰、武漢會戰中,到處都留下了97坦克罪惡的身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靠發動突然襲擊,取得了驚人的進攻速度。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日軍坦克部隊宣稱取得了"破竹進擊"的戰果。但是,隨着美軍的M3、M4坦克投入到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日軍的97坦克根本不是對手,其火力和防護力明顯不足。於是,日本軍方對97坦克進行緊急改進,並研製新型坦克,包括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五種型號的坦克。但為時已晚,這些坦克有的生產出少量,有的只造出樣車,有的還停留在圖紙上,日本就戰敗投降了。戰後,美軍調查團在見到Ⅳ型坦克樣車時驚訝地說:"若是日本能大量製造這種坦克,太平洋戰爭中坦克戰的歷史就要改寫。"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投降後,蘇聯紅軍把部分97式坦克移交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我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97式坦克。1945年12月1日,正是憑着這些坦克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1949年國慶大典時,我軍坦克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