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張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張儉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張儉,雍州新豐人,隋相州刺史、皖城公威之孫也。儉即高祖之從甥也。貞觀初,以軍功累遷朔州刺史。時頡利可汗自恃強盛,每有所求,輒遣書稱敕。緣邊諸州,遞相承稟。及儉至,遂拒不受,太宗聞而嘉之。儉又廣營屯田,歲致谷十萬斛,邊糧益饒。及遭霜旱,勸百姓相贍,遂免飢餒,州境獨安。後檢校①勝州都督,以母憂去職。儉前在朔州,屬李靖平突厥之後,有思結部落,貧窮離散,儉招慰安集之。其不來者,或居磧北,既親屬分住,私相往還,儉並不拘責,但存綱紀,羈縻而已。及儉移任,州司謂其將叛,遽以奏聞。

朝廷議發兵進討,仍起儉為使,就觀動靜。儉單馬推誠,入其部落,召諸首領,布以腹心,成匍匐啟顙而至,便移就代州。即令檢校代州都督。儉遂勸其營田,每年豐熟。慮其私蓄富實,易生驕侈,表請和糴,擬充貯備,蕃人喜悅。邊軍大收其利。遷營州都督,兼護東夷校尉。太宗將征遼東,遣儉率蕃兵先行抄掠。儉軍至遼西,為遼水汛漲,久而未渡,太宗以為畏懦,召還。儉詣洛陽謁見面陳利害因說水草好惡山川險易太宗甚悅仍拜行軍總管兼領諸蕃騎卒為六軍前鋒時有獲高麗候者,稱莫離支將至遼東,詔儉率兵自新城路邀擊之,莫離支竟不敢出。

儉因進兵渡遼,趨建安城,賊徒大潰,斬首數千級。以功累封皖城郡公,賞賜甚厚。其後,改東夷校尉為東夷都護,仍以儉為之。永徽韌,加金紫光祿大夫。四年,卒於官,年六十,諡日密。儉兄大師,累以軍功仕至太僕卿、華州刺史。儉弟延師,累授左衛大將軍,封范陽郡公。龍朔三年,卒官,贈荊州都督,諡日敬,陪葬昭陵。唐制三品已上,門列桑戟,儉兄弟三院,門皆立戟,時人榮之,號為「三戟張家」。

譯文

張儉,是雍州新豐人,是隋朝相州刺史、皖城公張威的孫子。張儉是高祖皇帝堂兄弟的外甥。貞觀初年,他憑軍功多次升官做了朔州刺史。當時頡利可汗依仗自己強盛,常常(向邊境)索取財物,總是發來文書稱「敕旨」。因此邊界各州長官,只好互相奉命。等到張儉到任,他就拒抗不接受,唐太宗聽說後就嘉獎他。張儉又廣泛地開墾屯田,每年收到穀物十萬斛,邊界的糧食更加豐饒。等到遭受霜凍旱災,他勸勉百姓互相周濟,於是百姓免除了飢餓,惟獨他的州境安寧。後來他代理勝州都督,因為遭母喪而離職。張儉以前在朔州,恰好李靖平定突厥後,有個叫思結的部落,(人們)貧窮分散,張儉招撫他們並讓他們安定地聚集一塊。那些不來聚集的人,有的居住在磧北,他們的親人已經分散居住,(即使)私自互相往來,張儉也不拘押責斥(他們),只要(他們)心存法律制度,只是懷柔他們(使之不生異心)罷了。

等到張儉調到勝州任職,朔州的官員說思結部落將要叛亂,立即把這事奏報給朝廷讓皇上知道。朝廷商議發兵前往討伐,於是(奪服)起用張儉做使官,就此觀察(思結的)動靜。張儉隻身一馬以誠相待,到思結部落中去,晷集各首領,用忠心誠意來向他們陳述利害,(他們)都跪拜着請罪歸順,於是張儉被調到代州做官。不久讓他代理代州都督。張儉於是勸代州百姓墾田力耕,每年穀物豐熟。他考慮百姓私自貯蓄殷實,容易生髮驕逸奢侈之心,上表請求官府公平購買百姓糧食,打算擴充府庫糧食儲備,思結部落的人很是高興。

邊界軍隊也大大地得到了好處。升調到營州任都督,兼護東夷校尉。太宗將要征討遼東,派遣張儉率領蕃兵先去劫取財物。張儉的軍隊到了遼西,因為遼河漲水,很久不能渡過,太宗皇帝認為(他)畏懼膽小,召(他)回來。張儉到洛陽去拜見,當面陳述形勢利害,於是敘說(遼西一帶)水草好壞的情形,山川險易的狀況,太宗(聽後)非常高興,仍讓他擔任行軍總管,兼率領各部落的騎兵,擔任六軍的先鋒。當時捕獲到高麗國等候莫離支的人,稱說莫離支將到遼東,皇上下詔讓張儉率領軍隊到新城路上攔截攻擊他們,莫離支竟然不敢出來。

張儉於是領兵渡過遼河,快速到達建安城,賊人大敗,(張儉的軍隊)斬首達數千級。(張儉)憑功勳累次封皖城郡公,賞賜非常優厚。此後,(朝廷)改東夷校尉為東夷都護,仍然用張儉做東夷都護。永徽初年,加官金紫光祿大夫。永徽四年,死在官場上,享年六十歲,(皇帝賜他)諡號叫「密」。張儉兄長張大師,因軍功累次官至太僕卿、華州刺史。張儉的弟弟張延師,累次授官左衛大將軍,封范陽郡公。龍朔三年,死在官場中,贈官荊州都督,諡號「敬」,陪葬在昭陵旁。唐制三品以上,門前陣列用赤黑色布套裹着的木戟,張儉兄弟三家門院,門前都立放着木戟,當時人們以此為榮,號稱「三戟張家」。[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