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唐書·沈法興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唐書·沈法興傳出自於《舊唐書》,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1]

原文

沈法興,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陳特進、廣州刺史。法興,隋大業末為吳興郡守。東陽賊帥樓世干舉兵圍郡城,煬帝令法興與太僕丞元祐討之。義寧二年,宇文化及弒煬帝於江都。法興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數千家,為遠近所服,乃與祐部將孫士漢、陳果仁執祐,號令遠近。以誅化及為名,三月,發自東陽,行收兵,將趨江都,下餘杭郡,比至烏程,精卒六萬。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興請與連和,因會盟襲殺道德,進據其城。時齊郡賊帥樂伯通據丹陽,為化及城守,法興使果仁攻陷之,於是據有江表十餘郡,自署江南道總管。武德元年八月,復聞越王侗立,乃上表於侗,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承制置百官,以陳果仁為司徒,孫士漢為司空,蔣元超為尚書左僕射,殷芊為尚書左丞,徐令言為尚書右丞,劉子翼為選部侍郎,李百藥為府掾。

法興自克毗陵後,謂江淮以南可指捴①而定,專立威刑,將士有小過,便即誅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將士解體。稱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頗依陳氏故事是時杜伏威據歷陽陳棱據江都李子通據海陵,並握強兵,俱有窺覦江表之志。法興三面受敵,軍數挫衄②。陳棱尋被李子通圍於江都,棱窘急,送質求救,法興使其子綸領兵數萬救之。子通率眾攻綸,大敗,乘勝渡江,陷其京口。法興使蔣元超拒之於庱亭,元超戰死。法興與左右數百人投吳郡賊帥聞人遂安,遣其將葉孝辯迎之。法興至中路而悔,欲殺孝辯,更向會稽。孝辯覺之,法興懼,乃赴江死。初,法興以義寧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滅。

註:①指捴(zǒng):指揮。②挫衄(nǜ):挫敗。

譯文

沈法興是湖州武康縣(今浙江德清縣)人。父親沈恪,是陳朝官吏,官至特進、廣州刺史。法興在隋代大業(605年—618年)末年擔任吳興(今浙江湖州)郡守,東陽賊寇首領樓世干舉兵反叛朝廷,攻略郡城,隋煬帝下詔命令法興與太僕丞元祐一同討伐樓世干。義寧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煽動兵變,弒殺隋煬帝。沈法興自己認為世代都居住在南方,(家族世代都是郡中有聲望的大姓),同姓宗族就有幾千家,被遠近百姓歸向順服,便與元祐的部將孫士漢、陳果仁擒住元祐,並向遠近百姓發布號令。

以誅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三月從東陽出發,邊行軍邊收集兵馬,往江都趨進,攻下餘杭郡(今浙江餘杭區),待進發至烏程(今浙江湖州)時,已擁有六萬精兵。毗陵通守(今江蘇常州)路道德率領軍隊抵禦沈法興,法興請求跟他聯兵,借會盟之機偷襲害殺路道德,進入占據毗陵城。當時齊郡賊寇首領樂伯通占據丹陽(今江蘇丹陽),為宇文化及守衛該城,沈法興派遣陳果仁攻陷丹陽。(沈法興又攻陷餘杭和毗陵),於是平定江表十餘郡,任命自己為江南道總管。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沈法興聽聞越王楊侗即位,便上書楊侗,自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承聖旨設置百官,任命陳果仁為司徒,孫士漢為司空,蔣元超為尚書左僕射,殷芊為左丞,徐令言為右丞,劉子翼為選部侍郎,李百藥為府掾。

沈法興自從攻克毗陵(今江蘇常州)後,認為江、淮以南只須自己指揮調遣即可平定,專門設立威嚴的刑罰,將領士兵有小過錯,就立即被誅殺,他卻談笑如常,十分鎮定,因此將領士兵人心叛離。(沈法興)自稱梁王,建年號為延康,改變更換隋朝的官員,頗為依循陳朝的舊制。當時,杜伏威占據歷陽(今安徽和縣),陳稜占據江都(今江蘇蘇州),李子通占據海陵(今江蘇泰縣),(三人)均擁握重兵,均有覬覦江表之意。沈法興三面受敵,所率的軍隊數次被挫敗。不久,陳稜在江都被李子通圍困,陳稜窘困危急,送人質(到沈法興和杜伏威處)請求出兵援助。沈法興讓兒子沈綸帶領幾萬軍隊(與杜伏威一同)救援陳棱。

李子通率領眾人攻打沈綸,沈綸大敗,李子通趁着勝利的形勢渡過長江,攻陷占領京口(今江蘇鎮江)。沈法興派遣他的僕射蔣元超抵抗李子通,(雙方)在庱亭交戰,蔣元超兵敗身亡。沈法興和左右數百人投奔吳郡賊寇首領聞人遂安(複姓聞人,名遂安),(聞人遂安)派手下將領葉孝辯迎接沈法興。沈法興至半路後悔,想殺了葉孝辯,而改道奔赴會稽。葉孝辯發覺了沈法興的意圖,(沈法興處境很窘迫),沈法興懼怕,於是投江而死。當初,沈法興在義寧二年起兵,到武德三年滅亡。 [2]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

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