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舊時堂前燕,不知飛往何方(楊秀廷)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舊時堂前燕,不知飛往何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舊時堂前燕,不知飛往何方》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舊時堂前燕,不知飛往何方

隆里古城「三街六巷九院子」的風物傳說中,有一種隆里版的「三皇」故事:一是「皇家軍遠征」,即明洪武時期朱元璋「調北征南」,中原和江南九省官兵遷駐隆里;二是「皇木北上」,軍事行動發現了清水江流域優質木材,官商與民商接踵前來採購,開啟了清水江木材時代;三是「皇榜高中」,優質「苗木」隨清水江下沅江入長江進運河轉運北京,木材東流帶來文化西漸,文教興起,軍屯學子及苗侗子弟人才輩出。由此可見,一部隆里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歷史。

隆里,原叫井巫城、浮漂寨、龍標寨、龍里。隆里所村位於貴州省錦屏縣南部的隆里鄉,距錦屏縣城45公里、黎平飛機場21公里,國道G242公路繞村而過。全村轄隆里所、馬背、龍吳寨、龍吳沖、付瓜山、爛塘、七岔沖、歸鳳8個自然寨,馬背在古城東南面山沖間,龍吳寨坐落古城西北面田壩邊,其餘5個自然寨散落於古城西面的山嶺中。

清朝中葉,是隆里的鼎盛時期,有當地民謠贊隆里斯時盛況:「城內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今天,我用一個上午的時間來梳理隆里所村戶籍人口的相關信息,統計發現,村民中有76個姓氏,即王、胡、江、楊、陳、李、陶、姜、童、夏、張、黃、姚、龍、吳、羅、劉、廖、何、顧、范、湯、石、向、熊、莫、謝、傅、歐、彭、蔡、沈、朱、林、邱、任、周、趙、許、滾、鄒、冉、肖、杜、潘、陸、宋、雷、薛、閔、申、田、錢、徐、覃、伍、秦、程、梁、鄭、曾、段、龐、曹、成、呂、甘、焦、賀、余、郭、邊、金、冀、樊、帥,這個龐雜的姓氏體系,已經超過了「七十二姓氏」。在錦屏縣的行政村中,如此多的姓氏,恐怕無出其右者。

隆里第一代居民均為漢族。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朱元璋派楚王朱楨率30萬大軍征剿古州吳勉設置隆里守御千戶所之後,又派吳德為千戶,井孚為鎮撫,為使軍戶「有親屬相依之勢,有生理相安之心」,實行「一人在軍,全家同往」,親屬隨軍遠離故土來到隆里,其戶口列為軍籍,稱「軍戶」。洪武三十年(1397)錦屏婆洞林寬起義,攻陷隆里,吳德、井孚戰死,軍民逃散,所成荒廢。永樂二年(1404)明廷從五開衛派13名官兵和360名兵士重新駐紮隆里,按官職分給土地,亦兵亦農,子孫世襲。當地人將13官戶姓氏和官銜編成三字經民謠,即「陶姚王,鮑尹張,七百戶,加所王;三千戶,江李楊;鎮撫胡,都司莊;指揮一,是東王。」從目前隆里的姓氏來看,當年官戶中的鮑、尹、莊3姓,隆里所村已沒有,「七十二姓」中的會、利、靳、侯、董、袁、孔、舒、晏、貢、馬、馮、艾、佟、邵、高、司、蔣等18個姓氏,也未見。舊時堂前燕,不知已飛往何方。

從中午開始,我走訪西門胡植彬、董家井邊陶厚源、五組江燦洪、龍溪人家客棧夏旭陽、王家巷王新榮、鐵家巷姚長海等,這幾戶人家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他們家中的太奶、奶奶或太婆、外婆出生於黎平、榕江或周邊村寨,現在他們家人戶籍上都是少數民族,其中一例婚姻從家譜上可知道有確定的時間,是在130年前。此前,我曾在多個場合,聽到有人振振有詞稱「隆里古城的人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不與周邊少數民族通婚」,通過今天的調查,可以判斷那是一個假命題。

陸家巷的楊正明三兄弟,他們的父輩是解放初期由啟蒙的八瓢遷入隆里參加土改。這是我今天入戶走訪的一個意外收穫。

午後的龍標書院,木竹蔥蘢,鳥鳴青翠,不時有燕子低低飛過,幾隻小鳥若落絮般輕輕在石板鋪墁的庭院閒步。有遊客走進來,它們便飛上枝頭。我站在「蝸牛院子」的竹叢前,看「銀花妝侗族銀飾傳習所」外牆上掛着的大型臉譜面具,一位男性遊客以手擂擊「隆里書局」檐下的「龍鼓」,口中紆徐吐出有些慵懶的「升——堂——」,鳥們一下驚飛了,被驚動的不僅是徘徊在書院時間舊址上的光陰腳步,還有我這樣的路人。

古城裡的陶家大院,因其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和精緻的建築風格,而被人稱道。到陶家大院去看看,步入石庫門,邁進朝門,一方天井,潮濕而沉寂,裡面掛着的擺着的堆着的衣物等,隨意而觸目。再看那天井邊的柱腳、礎石、門檻,甚至窗花,有塵灰濛面之貌。2007年秋天,央視在這裡拍攝以柏格里為主角的專題片《在天的那一邊》,我曾參加在陶家大院的布景等服務工作。那時的陶家大院,沉厚生輝,人氣熱烈。而今天,在微雨里,在開始降溫的這個暮春的下午,我從陶家大院的落魄中,慢慢理解了隆里古城深藏的疼痛與寂寞。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