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旱魃真實存在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旱魃真實存在嗎

來自網絡的圖片

旱魃真實存在嗎旱魃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

詩·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子不語》卷一《旱魃》里描寫為:「猱形披髮,一足行」。袁枚《續子不語》又說:「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1]

神話傳說

蚩尤經過長期準備,製造了大量兵器,糾集眾多精靈,向黃帝發起攻擊。黃帝派應龍到冀州之野去抗擊他。應龍是長着翅膀的飛龍,發動滔天洪水圍困蚩尤。蚩尤請來風伯、雨師,應龍的軍隊迷失在漫天風雨之中。黃帝聽說雷澤里有雷神,長着人頭龍身,雷神的座騎夔牛,經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就殺了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來,震破蚩尤的淒風苦雨。黃帝又派了天女魃參戰。魃身穿青衣,能發出極強的光和熱。她來到陣前施展神力,風雨迷霧頓時消散,黃帝終於擒殺了蚩尤。應龍和魃建立了奇勳,但也喪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應龍留在人間的南方,從此南方多水多雨。

魃留居北方,從此北方多乾旱,她無論走到哪裡,都被人們詛咒驅逐,稱為「旱魃」。

外貌形態

先秦至漢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為代表,其形象特徵為身着青衣的女子。這一時期的旱魃帶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們將其視為旱神,但又以日曬、水淹、虎食等方式對其進行驅逐,以實現驅旱求雨的目的。

自漢代中後期至明初, 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漸向另一種小鬼形象的旱魃過渡。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應是由於先秦時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漢代逐漸衰退, 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漸被人們否定, 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質疑, 其形象遂逐漸轉向另一種更為邪惡的面目。

中國民間傳說宋真宗時,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於張天師,天師就派關羽去降伏。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這一天恰好是農曆五月十三日,後民間便多於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並把這天稱為雨節。且以為是日必雨,所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則求之關帝必驗。

明代中期以後,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漸向殭屍形象的旱魃演變,並逐漸被殭屍形象的旱魃所取代。

清末,旱魃化犼之說的出現。[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