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時光中的時光:塔可夫斯基日記(1970—1986)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塔氏日記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隱與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發行。除了籌劃中的俄文版,較好版本為英、法、意和波蘭文等譯本,並各有所長。這本《時光中的時光》,乃《雕刻時光》英譯者基蒂·亨特-布萊爾(Kitty Hunter-Blair)直接譯自俄文原件,這也是當今公認的最佳英譯本。除了日記,書中並收錄五則塔氏訪談、演講記錄與個人創作筆記,仔細閱讀,不難發現與日記和《雕刻時光》的相通之處。日記的時間跨度為十七年,即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塔氏籌拍《飛向太空》,終於一九八六年病逝巴黎之前兩個星期。就其創作生涯而言,幾乎涵蓋塔氏所有作品(包括《雕刻時光》一書)的醞釀、實施與完成。不僅如此,更顯露他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經濟困境,家庭與人際關係,創作艱辛,與蘇聯官僚的苦鬥,也有內心彷徨,焦慮,懷疑甚至絕望。全書最重要亦最令人震撼之處,是塔氏日記貫穿始終、不斷堅定的信念。這一信念,是對藝術、生命及真理的赤誠之心與身體力行,讀來不僅感慨,更能燭照心靈,予人超越坎與創造的勇氣。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歐洲藝術電影「聖三位一體」之一,生於一九三二年四月四日。作為一個被放逐的藝術家,在其坎坷的一生中,只完成七部作品,卻部部經典。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在他的自傳《魔燈》中這樣評價他的這位偉大的蘇聯同行:「電影不是一種紀錄,而是一種夢幻。這說明了為什麼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那麼偉大,他在夢幻的空間裡悠遊自如,他並不詮釋什麼,問題是,他要詮釋什麼呢?他只是一個觀察家,但他卻讓他的影像活動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窮畢生之力在輕叩那個夢幻世界的門扉——塔可夫斯基能夠悠遊自如的世界,卻只能偶爾一窺其堂奧而已,我的大多數努力均未能如願以償……」 在其最後一部電影《犧牲》拍竣後的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塔可夫斯基病逝於巴黎的癌症病院。他被安葬在一個法國小鎮的俄國移民墓地。塔氏日記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隱與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發行。除了籌劃中的俄文版,目前較好版本為英、法、意和波蘭文等譯本,並各有所長。這本《時光中的時光》,乃《雕刻時光》英譯者基蒂·亨特-布萊爾(Kitty Hunter-Blair)直接譯自俄文原件,這也是當今公認的最佳英譯本。除了日記,書中並收錄五則塔氏訪談、演講記錄與個人創作筆記,仔細閱讀,不難發現與日記和《雕刻時光》的相通之處。

作者簡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是一名導演。出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 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後每部作品均獲得眾多國際殊榮,很多評論家視《安德烈盧布耶夫》為他最偉大的傑作。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處女作《小提琴與壓路機》,亦是他在蘇聯國立電影學院的畢業作品,曾獲紐約學生影展首獎。 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戛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塔氏在電影藝術方面與費里尼、伯格曼並稱為聖三位一體。塔氏作品以如詩如夢的意境著稱,主題宏大,流連於對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評價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把生命像倒影、像夢境一般捕捉下來。

內容預覽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無須筆者再來饒舌。翻譯塔可夫斯基的日記選《時光中的時光》,如同觀賞他的七部半電影,亦如同研讀他廣受好評的電影論著《雕刻時光》,俱是短暫與無常人生值得傾心傾力投入之事。因為,誠如塔氏弟子索科洛夫所言:「塔可夫斯基毫不妥協的藝術原則和個人典範,比他的風格更重要。」所以,若將《時光中的時光》局限於一冊「專業」電影導演日記,抑或僅供研究塔氏作品及其生平的專家學者之學術參考,不僅有辱作者,也有辱這本書的諸多讀者。塔氏日記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隱與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發行。除了籌劃中的俄文版,目前較好版本為英、法、意和波蘭文等譯本,並各有所長。這本《時光中的時光》,乃《雕刻時光》英譯者基蒂·亨特-布萊爾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