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困(李國新)
《時間之困》是中國當代作家李國新的散文。
作品欣賞
時間之困
聽母親說,在我出生以前,鄰村出了一次過錯年的笑話。那時沒有掛曆日曆,人們了解時間的依據是灶王爺神像上印着的節氣,農村隔五天有一集市,每逢集上都有賣灶王爺的,再窮的人家也要請一張灶王爺像回家貼在灶台上供奉着。有錢人家會選上午趕集買好的(圖畫清晰,頁面完整的),條件差的選擇下午快要下集時的窮漢市(剩下的,殘缺少角的)。所謂灶王爺,就是上面印刷一個胖娃娃一樣的老頭,下邊是一張表格,表格里填滿了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紅白喜事全靠它。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破除封建迷信,灶王爺從此就不准賣了,農村人失去了時間的參照,也就沒有準確的時間觀念了,結果就發生了臘月三十早上就放鞭炮拜大年的事情了。
農村封建思想一直延續着,在農閒的時候經常老老少少湊成塊,找有經驗的老人們算卦、算命、算姻緣。瞎子總讓報上生辰八字,年月一般不成問題,生日就有些把握不准,至於時辰,就更搞不清了,那時候沒有鐘錶,誰知道子丑寅卯啊,更不用說分和秒了。好多時候,孩子的母親搔破頭皮,最多也只能是回想起當時是晌午頭兒還是下半夜,因生產時的苦痛,她們也許會深深地記下那些大概的印象,準確時辰怕是記不清的。
上小學的時候,根本不用知道幾點上學,反正天亮了再去也不晚,去早了沒用,教室里沒燈。但是到了寒冬,特別是值日的時候,你就必須早起了,因為要早到、抹桌子、抹板凳、掃地面、生火爐、擦黑板等。那時我們全村沒有一塊表,全憑大人們看星星聽雞叫,若逢上陰雨天,就很難判斷了。或許是捨不得點燈的油,村里睡覺一般都很早,晚上七八點家家就關門了。有一次,一起值日的虎子,半夜睡迷糊了,大概十二點多吧,就把我們幾個值日的咋呼起來,我們三個迷迷瞪瞪地去了學堂,路上碰見一團團鬼火,一蹦一跳地出現在附近漆黑的夜裡,嚇得我們連滾帶爬,學堂里連蠟燭也沒有,升起火爐,有點兒光亮了,我們才安靜下來,要做的事情快幹完了,感覺天還是那樣黑,我們三個圍在火爐旁邊整整等了半夜,一聲都不敢吭,仿佛學校的寺廟裡還時不時的發出怪怪的鬼哭狼嚎般的叫聲,嚇得我們三個都尿褲子了,我們抱成團哆哆嗦嗦打開老師的辦公室,門前有棵大銅樹,上面掛着一座生鐵大鐘,拉線就在王老師的窗台上,我們三個就開始沒命般地打開了,清脆的鐘聲在深夜裡特別的響,也傳得特別的遠,恐怕深夜全村人都聽見了,很快就聽到大街上很多人朝着這邊跑來。
揪着的心才剛剛平靜下來,幾個老師就進門了,我們一五一十地和老師說了,老師說,那不是鬼火,是磷火,鬼哭狼嚎的聲音,不過是貓叫春罷了,這樣的事是經常有的。回家後我們幾個就反覆問虎子,幾時叫醒我們的啊,虎子支支吾吾的也沒個答案。自那以後我們謹慎多了。
再後來,村裡有條件了,每家每戶都安上了現在早已見不到的有線紙盒子喇叭,有線廣播早中晚三次,很準時,當鐘錶用真是太方便了。那時就很容易搞清具體的時間了。還有,就是一種年畫代替了灶王爺像,上邊是革命樣板戲的劇照,下邊是一個節氣表,每年都買一張。
計時還有一種好方法。每天中午臨近放學的時候,肚子餓得咕嚕嚕直叫,我們都迫切地盼着下課,秋冬時候,陽光斜地照進教室,同桌很聰明,老師宣布下課的時候,他在陽光照到的地方畫上一條深深的刻痕,第二天太陽照到這條線的時候,就差不多放學了。我們還總結陽光每天北移幾指,老師可不知道我們臨下課的時候為什麼總是偷偷地往地上看。老師有手錶,那時手錶在村里可是一個寶貝,有人出遠門、相對象或者照相的時候都是要借的。
漸漸我們長大了,憑着一身的力氣去賺錢,然後漸漸的混上了手錶,不用半夜三更起早,又起晚了。
作者簡介
李國新,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