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曠日持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曠日持久
來自搜狐的圖片
kuàng rì chí jiǔ

近義詞 :空費時日 長此以往 經年累月

反義詞 :事不宜遲 電光火石 曇花一現

出 處 :《詩品

體 裁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曠日持久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為kuàng rì chí jiǔ,意思是荒廢時日,長期拖延,指耗費時日。出自西漢劉向所著《戰國策·趙策四》。

原文

服君平原君曰:「國奚無人甚哉!君致安平君而將之,乃割濟東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與齊,此夫子與敵國戰,覆軍殺將之所取、割地於敵國者也。今君以此與齊,而求安平君而將之,國莫無人甚也!且君奚不將奢也?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百日之內,天下之兵未聚,奢已舉燕矣。然則君奚求安平君而為將乎?」平原君曰:「將軍釋之矣,仆已言之仆主矣。仆主幸以聽仆也。將軍無言已。」馬服君曰:「君過矣!君之所以求安平君者,以齊之於燕也,茹肝涉血之仇耶。其於奢不然。使安平君愚,固不能當榮蚠;使安平君知,又不肯與燕人戰。此兩言者,安平原必處一焉。雖然,兩者有一也。使安平君知,則奚以趙之強為?趙強則齊不復霸矣。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餘子之力,盡於溝壘,車甲羽毛裂敝,府庫倉廩虛,兩國交以習之,乃引其兵而歸。夫盡兩國之兵,無明此者矣。」[1]

譯文

馬服君趙奢對平原君趙勝說:「趙國就這樣沒有人嗎?您請來安平君帶兵,而割讓濟東三城,合計城、市、邑五十七處給齊國,這是夫子在和敵國戰鬥,打敗敵軍,斬殺敵將取得的土地,是從敵國那兒割取來的啊,現在您把這些土地割給齊國,以此要求安平君來帶兵,趙國就這樣沒有人嗎?您為什麼不讓我帶兵呢?我以前曾經抵罪住在燕國,燕國任命我為上谷郡郡守,燕國的關口、要塞,我完全了解,百日之內,諸侯的援兵還沒有聚集,我已攻下了燕國。那末您為什麼要求安平君帶兵呢?」平原君說:「將軍您就算了吧,我已經告訴了趙王,趙王也已經同意了。將軍您就別說了。」馬服君說:「您錯了,您之所以要求安平君,是因為齊國對燕國有食肝喋血、不共戴天的仇恨。而對我就不是這樣。假使安平君是個愚蠢的人,本來就敵不過榮蚠;假使安平君是個聰明人,那他又不願與燕國作戰。這兩種估計,安平君必居其一。即使如此,兩者中他一定確定一種。假使安平君聰明,那他為什麼要讓趙國強盛呢?趙國強盛了,齊國就不會再稱霸於諸侯了。現在齊國得力於強趙之兵,去對抗燕將,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讓趙國從軍的士卒全都去挖戰壕、築堡壘,可是戰車、鎧甲、弓箭、戰旗都已破損,糧倉、庫房都已空虛,燕、趙兩敗俱傷,都聽命於齊國。於是安平君帶領燕、趙兩軍返回,而燕、趙兩軍都已疲憊。為什麼您卻不了解這種結果呢!」

典故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榮蚠的人,被燕國封為高陽君,並派他為統帥,帶領軍隊攻打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帶)。榮蚠很會打仗,趙王得到消息後,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勇多謀。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作條件,請田單來幫助我們帶領趙軍作戰,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麼做,他說:「難道我們趙國就沒有大將領兵了嗎?仗還沒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給齊國,那怎麼行啊!我對燕軍的情況很熟悉,為什麼不派我領兵抵抗呢?」

趙奢還進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可能一定取勝,也可能敵不過榮蚠,那就是白請他來了;第二,如果田單確實有本領,但他未必肯為我國出力,因為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會為我國的利益而認真地對付燕軍。」

接着,趙奢又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場上,『曠日持久』,荒廢時間。這樣長久地拖下去,幾年之後,會把我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消耗掉。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趙孝成王和國相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然割讓三城,聘請齊國的田單來當趙軍的統帥。結果,不出所料,趙國投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只奪取了燕國一個小城,卻沒有獲得理想的勝利。

視頻

曠日持久

參考資料

  1. 戰國策·趙策四,查字典詩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