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昆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昆崗是古代對於新疆阿拉爾市以及塔里木古河道周圍地區的古稱。[1]

歷史沿革

和田河、克里雅河河道與龜茲于闐道自古以來就是溝通塔克拉瑪干南北的捷徑,使塔里木盆地南北端文化交匯而發展。《漢書·西域傳》載:克里雅河一帶"(抒彌)東北與龜茲、西北與姑墨接",和田河一帶"(于闐)北與姑墨接"; "(龜茲)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抒彌接"。"姑墨南至於閡,馬行十五日。"《水經注)載:"人姑墨川水,注之姑墨西北赤沙山,東南流經姑墨國西治,南至于闐馬行十五日,土出銅及雌黃。"大體說來,東北走向,應為于闐-克里雅河-阿拉爾-沙雅-新和-庫車-龜茲,西北走向,于闐-和田河-姑墨(阿克蘇、溫宿)-庫車-龜茲。

《舊唐書·西戎傳》"及阿史那社爾伐龜茲,其王(尉遲)伏閣信大俱,使其子以駝萬三百匹饋軍。及其旋師,行軍長史薛萬備請社爾曰:'今者既破龜茲,國威已振,請因此機,願以輕騎,羈取于闐之王。'社爾乃遣萬備率五十騎抵于闐之國,萬備陳國威靈,勸其人見天子,伏閣信於是隨萬備來朝。"

《資治通鑑·唐紀十五》記載:"賀魯聞唐兵討龜茲,請為鄉導,仍從數十騎入朝。上以為昆丘道行軍總管,厚宴賜而遣。……九月,庚辰,昆丘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擊處月、外密,破之,餘眾悉降。。

《新唐書·地理志》卷四三引賈耽《邊州人四夷道里記》:"又六十里至撥換城,一日威戎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自撥換南而東,經昆崗,渡赤河,又西南經神山、唯陽、咸泊,又南經疏樹,九百三十里至于闐鎮城。"

《太平寰宇記》記載:"又一撥換正南渡思渾河,又東南經昆崗,三叉等守戍,一十五日程至于闐大城,約千餘里。"

徐松(西域水道記》中說:"(和聞河)東北與蔥嶺河(葉爾羌河)一合……阿克蘇河從北來注之。又東,克勒底雅河(克里雅河)從南來注之。又東過布古斯孔郭爾郭境,北為額爾勾河。又東過沙雅爾城南。"依此而論,"布古斯孔郭爾郭"當在今天阿拉爾境內。

清《河源紀略》對此有具體描述:"河水發源回部之西睡,始見於喀什塔什吉布察克諸山,即蔥嶺也。有二源,其西源為喀什噶爾河,其西南源為葉爾羌河。河水又一源出于闐南山,北流為和閡河。三源既合,有阿克蘇河自北來會。河水東行經大戈壁北,為布古斯孔郭爾郭地,亦名塔里木河",再東行會庫車河、海都河等,最終入羅布淖爾而伏"。

1775年測制的(大清一統輿圖),和田河、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及阿克蘇河四河匯合處在今阿拉爾地區,匯合處中間為一小島,與《河源紀略》很相吻合。

由此而來,今天的阿拉爾就是清代所指的布古斯孔郭爾郭,同時也是唐宋時期所指的昆崗。

昆崗古墓

多處史籍記載阿拉爾古稱昆崗

多處史籍記載阿拉爾古稱昆崗,此古墓群被命名為"昆崗古墓群"。

廖肇羽稱,研究發現,古文獻有關西羌在塔里木盆地活動的記載不少,阿拉爾東邊的新和縣曾出土"漢歸義羌長印"。至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名仍然有"羌"字,比如"若羌"。由此可以推斷,羌文化對中華西域文明的影響十分深遠。"昆崗古墓群"的發現,是"中華西域五千年"的有力佐證。

沙丘里一個棺材中的女性乾屍,依然可以看到稀疏的頭髮和布衣碎片。守墓人介紹,屍體初出土時可以看清臉面和眉目,衣服較完整,現在已經被"風化"了。截至目前,在這裡出土了5具乾屍,3具比較完整,兩具存放在塔里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院。

考察發現,此處有墓葬區、生活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墓地出土了用植物莖稈編織的小簍,有石器、木器、陶器、銅器、鐵器、料珠、氈帽、氈靴、絲綢、"∞"字形毛線繩,還發現了穀物和果樹種、枝葉,不明種類的動物皮毛與糞便。

《史記·周本紀》、《詩經·大雅·生民篇》等記載了巨人的傳說。在該墓地的巨人是否對應了傳說,令人深思。

記者看到,幾具巨人的下門牙豎着排列。"人種結構、飲食習慣,抑或是其他原因?有待進一步考證。"廖肇羽稱。

廖肇羽告訴記者,按照河流文化學說推理,昆崗在塔里木河上游,樓蘭在下游,兩地文明一脈相承,淵源很深,昆崗文明顯然比樓蘭文明年代更為持續久遠--昆崗墓葬群是有力佐證。

上世紀初西方學者預言,解開人類起源秘密的鑰匙在塔里木盆地……昆崗"巨人谷"的巨人們能否支持這個預言呢?

又有西方學者認為,這些巨人有他們先祖的特徵,這必將開啟白種人"尋根"、黃種人"認祖"之旅。

廖肇羽告訴記者,往東約20公里的十四團境內,也有一處墓葬群,保存更加完好,現在尚未發掘。

記者隨廖肇羽的手勢望去,田野、荒漠隱約在霧幔中,神秘、深邃。

巨人村、羌人谷

沿國道217線行駛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一團境內的206公里處,向南行約5公里,再向西折約4公里,在該團十三連一片被農田包圍的荒漠裡坐落着昆崗古墓群,當地人稱此地為"巨人村"、"羌人谷"。

陽春3月,楊柳芽孢初現,田野洋溢塔里木河的濕氣,令人心曠神怡。

"羌人谷"四周圍護着鐵絲網,在起起伏伏沙丘中間的平地上矗立一間彩板搭成的史料館。四壁的照片、文字吸引客人閱讀,正對大門的玻璃櫃更讓他們長時間駐足。

櫃內按原貌置放着一具人體骨架。從玻璃櫃、棺木的長度一眼就可以斷定骨架的長度不少於兩米。塔里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院院長廖肇羽稱,此骨架長約二米四。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地人在此地打柴發現了古墓群,方圓數里。古墓多數在沙丘頂部或者半坡上,有的被風吹得露出了棺木。有的一座沙丘上可以看見幾組棺木。棺木由四塊直徑20--30厘米一劈為二的胡楊原木拼成。廖肇羽稱,出土的所有棺木皆無底座;屍骸頭髮全為金黃,顴骨高聳,面型偏長,身形高大;男女雙人葬多為上下合葬;屈肢葬成為主要類型。

近年來,新疆自治區文物部門在此多次考古挖掘。專家初步認定,該古墓群與距離此地700公里羅布泊附近的小河遺址、克里雅河尾閭的北方墓地,同屬於一個文化類型,但這裡人體更為高大。據英國貝爾特斯皇家學院碳14測定,該古墓群屍骨距今4600年、4300年、3800年、2600年、1200年、900餘年,最遠的可以推定為遠古羌人,是古代巨人的一個部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