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昌邑故城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昌邑故城址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大謝集鎮昌邑集。據<<漢書>>記載,當時昌邑從事冶鐵生產的工役就是280從繁榮昌盛逐漸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黃河幾次決口,厚厚的泥沙把這座古城湮沒在黃土之下,僅留下城廓殘桓隱約可現·據<<巨野縣巨志>>記載,明清時期,每當陰雨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看到城闕形·這就是著名的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煙雨".後人作憶秦娥"昌邑懷古"贊日:煙雨歇,漠漠故城雄關堞·雄關堞,殘陽晚照,漢家陵闕·楚漢交兵流碧血,酈商衝鋒泣壯烈·泣壯烈,彭王略地,千古英傑。

2013年5月,昌邑故城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 昌邑故城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

景點級別: 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

前 身: 西漢山陽國、昌邑國都城

所處時代: 西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地位

昌邑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漢之戰"。漢景帝三年的"七國之乩"平叛之戰等都曾發生在這裡。昌邑又是走蛟臥虎之地,孕育出許多曠世梟雄。西漢初,梁王彭越從這裡揭竿,東漢末,費亭候曹操任兗州牧於此。自戰國至魏晉是昌邑的鼎盛時期,這一帶是當時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貿易中心。西漢時,昌邑城內已有了自己的冶鐵業和專門管理冶鐵的鐵官,是當時全國49處從事鐵器生產的官辦工業之一。據<<漢書>>記載,當時昌邑從事冶鐵生產的工役就是280從繁榮昌盛逐漸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黃河幾次決口,厚厚的泥沙把這座古城湮沒在黃土之下,僅留下城廓殘桓隱約可現。據<<巨野縣巨志>>記載,明清時期,每當陰雨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看到城闕形,這就是著名的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煙雨"。後人作憶秦娥"昌邑懷古"贊日:煙雨歇,漠漠故城雄關堞.雄關堞,殘陽晚照,漢家陵闕.楚漢交兵流碧血,酈商衝鋒泣壯烈.泣壯烈,彭王略地,千古英傑。

保護措施

1992年,昌邑故城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昌邑故城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昌邑,春秋戰國時期為邑,秦時設縣,西漢時期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王。從此昌邑城成為王都。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天漢四年(前97年),山陽郡改為昌邑國,封劉髆為昌邑王。劉髆在位十一年,死後葬於巨野縣紅土山(1977年對該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後元元年(前88年),劉賀繼位。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駕崩,因無子嗣,劉賀被征為帝(後被廢為海昏侯)。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改昌邑國為山陽郡。至東漢,改為兗州刺史部。

戰國至魏晉時期,昌邑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鐵貿易中心。西漢時期,是當時全國49處從事鐵器生產的官辦工業中心之一。元末明初,昌邑故城被湮埋於地下。

建築格局

昌邑故城址有四面牆,東牆長1.27公里、南牆長1.71公里、西牆長1.41公里、北牆長1.45公里。四城牆的寬度均在31米左右。大部分牆體保存較完整,現存高度多在4至6米之間,城牆的底部普遍在地表下約6.3米。在城的四面發現了多處疑似城門的地方,四城牆的外側有寬約30米的壕溝。

文物遺存

昌邑故城址發現了不少漢代遺物和少量的戰國遺物[1] 。有青瓦、小鼻罐、淺盤細柄豆、壺、銅鏃、鐵柱、弩機、陶井圈等。還發現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釀造窯址,另有唐、金、元時期的鐵釜、碗、盤等大量珍貴文化遺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