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張臣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張臣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張臣,號東山,故榆林健兒。矯捷精悍,常陷堅。擢為隊率,同千夫長劉朋守黃甫川。朋遇虜喪馬被圍,單騎馳救,射虜,中其魁,奪虜馬,載朋歸。已,代朋為長。有卒張英被虜,從虜犯韓家山。臣率眾御虜,虜敗,獲英。英泣而呼:「故漢人,為虜脅至此。」竟免之。歸台司喜曰人以首虜功多邀賞若不妄殺異日當為大將。

嗣後,數遏虜,功居最,遷宣府膳房堡守備。虜大眾入,我兵寡,環攻台上,相支以日,欲生得臣。臣召麾下酌水為酒,飲而歌呼,虜莫測所為,不敢登台。夜分決道出,從境外取捷逕歸。當事者奇其膽略,遷延綏入衛游擊,防古北口。

土蠻擁眾十萬寇永平、灤州,部兵千人往援。諸將就善水草頓舍自保,臣獨請戰。遼帥王志道曰:「虜眾我寡,戰不利,一敗塗地,奈何?」臣曰:「虜雖眾,抄虜駢衍佖路,以我易與,擊其惰歸,時不可失。國家養士謂何?無一矢相加遺,竊恥之,願為諸君刷恥。」帥疾聲揖之:「君志大,言大,何藉吾等!」臣忿,與其部呼天為誓,不與賊俱生。擐甲而馳,曰:「惟余馬首是瞻!」眾從之,無不一當百,歡聲震天。虜以數騎嘗我,臣手刃之。虜駭,折北不收。追至棒槌崖,斬首百有奇,盡還所略。諸將尾進斥闉要遮,虜眯亂墮崖死,溪谷幾平。自是五十年,虜不敢大寇薊門。

譯文

張臣,號東山,原先是榆林的士兵。強健勇猛,常常能攻入敵人堅固的陣地。他被提拔為一隊兵卒的首領,和千夫長劉朋守衛皇甫川。劉朋遇到敵人,失馬被圍,張臣單身匹馬前來援救,射擊敵人,射中了敵人的首領,奪走了敵人的馬,載着劉朋回來。不久,代替劉朋為千夫長。有一個士兵張英被俘虜後,跟着敵人侵犯韓家山。張臣率領眾人抵禦敵人,敵人戰敗之後,捕獲了張英。張英哭着大喊:「我本來是漢人,是被敵人脅迫到這裡的。」最終張臣赦免了張英的罪。回去之後,台司高興地說:「別人以俘獲的敵人、功勞多來邀取獎賞。你不隨意亂殺,他日會成為大將領的。」

之後,張臣多次阻擊敵人,功勞最大,升遷為宣府膳房守備。敵人有眾多士兵前來侵犯,我方的士兵少,圍攻台上,支撐了幾天,敵人想活捉張臣。張臣召集手下士兵舀水為酒,一邊喝酒一邊歌唱,敵人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不敢登台。張臣夜晚突圍出堡,從堡外選取便捷的小路返回。當權者認為它膽略過人與眾不同,升遷延綏入衛游擊將軍,防衛古北口。

土蠻率領十萬士兵侵犯永平、灤州,張臣率領一千士兵前往救援。將領們前往水草豐茂的地方休整自保,唯獨張臣請求作戰。遼帥王志道說:「敵人眾多我軍兵少,作戰沒有好處,一敗塗地,怎麼辦?」張臣說:「敵人雖多,他們一路搶劫擄掠,認為我們容易對付,在他們懈怠返回的時候出擊,這個時機不能失去。國家供養人才為了什麼?沒有為國家受過一箭之傷,我私下裡對此感到羞恥,希望為你們洗雪恥辱。」王志道拱手行禮並高聲說道:「您的志向遠大,口氣也大,還依靠我們做什麼!」張臣很生氣,和他的部下呼天發誓,不與敵人共存活。張臣穿上鎧甲,一馬當先,說:「大家聽我的命令行動!」部眾們跟着他,沒有人不是以一當百,歡呼聲震動天地。敵人用幾支騎兵來試探我軍,張臣親手殺了他們。敵人害怕了,敗走而不能成軍。張臣率隊追到棒槌崖,殺了一百多人,奪回了所有被搶走的物資。將領們尾隨堵截,敵人們迷亂墜崖而死,山間的河溝幾乎被填平了。從此五十年,敵人不敢大肆入侵薊門。[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