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沈周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沈周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沈周,字啟南,長洲人,工詩善畫。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韻詩,上巡撫侍郎崔恭。面試《鳳凰台賦》,援筆立就,恭大嗟異。及長,書無所不覽。文摹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並為世所愛重。尤工於畫,評者謂為明世第一。

郡守欲薦周賢良,周決意隱遁。所居有水竹亭館之勝,圖書鼎彝充牣①錯列,四方名士過從無虛日,風流文彩照映一時。奉親至孝。父沒,或勸之仕,對日:「若不 知母氏以我為命耶?奈何離膝下。」居恆厭入城市,於郭外置行窩,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跡惟恐不深,先後巡撫王恕、彭禮成禮敬之,欲留幕下,並以母老辭。

有郡守征畫工繪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攝。或勸周謁貴游以免,周曰:「往役,義也,謁貴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還。已而守入覲,銓曹②問日: 「沈先生無恙乎?」守不知所對,漫應日:「無恙。」見內閣,李東陽曰:「沈先生有牘乎?」守益愕,復漫應曰:「有而未至。」守出,倉皇謁侍郎吳寬,問: 「沈先生何人?」寬備言其狀。詢左右,乃畫壁生也。比還,謁周舍,再拜引咎。索飯,飯之而去。周以母故,終身不遠遊,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滿。②銓曹:吏部官員。

譯文

沈周字啟南,是長洲人。他的祖父沈澄,永樂年間被舉為賢良,(他)不接受。他居住的地方叫西莊,每天擺酒宴款待賓客,人們把他比做顧仲瑛。(沈周)的伯父沈貞吉,父親沈恆吉,(和沈澄)一樣清高隱遁。建有竹屋,兄弟們在那裡讀書。善於作詩,擅長作畫,家裡的傭人懂得一些寫作方面的學問。同縣人陳孟賢,是陳五經的繼子。沈周少年時跟隨他遊學,得到他的指導傳授。十一歲,遊學南都,做了百韻詩,呈給巡撫侍郎崔恭。(崔恭)當面測試(命作)《鳳凰台賦》,(沈周)提筆馬上寫完,崔恭非常讚嘆稱異。等到長大,沒有沒看過的書。文章模仿左丘明(的文風),詩歌仿效白居易、蘇軾、陸游,字(書法)模仿黃庭堅,一併被世人鍾愛,特別擅長繪畫,評論的人都稱(他)是明朝第一。

郡守要舉薦沈周為賢良,沈周用《易經》占卜,得到《遁》的九五卦,於是拿定主意隱居。他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館風景優美,圖書鼎彝滿屋錯雜排列,各地名士往來沒有一天空着,風雅文采,輝映一時。侍奉雙親極盡孝道。父親去世,有人勸他做官,(他)回答道:「你不知道(我)母親把我當做生命嗎?怎麼能離開她的身邊。」生活常常厭惡進入城市,在城外建造了一個別居,有事的時候就去一住。晚年時,唯恐隱藏的不深,先後有巡撫王恕、彭禮都以禮尊敬他,要留在(自己)的府中,(沈周)一概用母親年邁(為由)辭謝了。

有一個郡守徵召畫工繪畫房屋的牆壁。有憎恨沈周的鄉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畫工的名單),於是(他)被傳喚(去畫壁)。有人勸沈周拜訪一些權貴來免除(徵召),沈周說:「去服役,是義務,拜訪權貴,不是再次受辱嗎?」最終服役回來。不久,郡守去朝見,銓曹問道:「沈先生好嗎?」郡守不知道回答什麼,隨便回答道:「挺好的。」拜見內閣,李東陽說:「沈先生有書信嗎?」郡守更加吃驚,又隨便回答道:「有,還沒有到。」郡守出來,急忙拜見侍郎吳寬,問:「沈先生是什麼人?」,吳寬詳細的描述了他的情狀。(又)問左右的人,(說)是畫壁的人。等到回來,(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訪,叩拜兩次,主動承擔過失,要吃飯,沈周給他飯吃,(郡守)就離開樂。沈周因為母親的緣故,終身沒有遠遊。母親九十九歲去世,沈周也八十歲了。又過了三年,在正德四年去世。[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