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程紹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程紹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程紹字公業,德州人。祖瑤,江西右布政使。紹舉萬曆十七年進士。除汝寧推官,征授戶科給事中。巡視京營。副將佟養正等五人行賄求遷,皆劾置於理。帝遣使採礦河南,紹兩疏言宜罷,皆不報。再遷吏科左給事中。會大計京官,御史許聞造訐戶部侍郎張養蒙等,語侵吏部侍郎裴應章。紹言聞造挾吏部以避計典,且附會閣臣張位,聞造乃貶邊方。主事趙世德考察貶官,廷議征楊應龍,兵部舉世德知兵,紹駁止之。又劾文選郎楊守峻,守峻自引去。饒州通判沈榜貶官,夤緣稅監潘相得留,紹極言非法。山西稅使張忠以夏縣知縣韓薰忤己,奏調之僻地,紹又爭之,帝怒,斥為民。以沈一貫救,詔鐫一秩,出之外。給事中李應策、御史李炳等爭之,帝益怒,並薰斥為民,而奪應策等俸。紹家居二十年。光宗即位,起太常少卿。

天啟四年,歷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宗室居儀封者為盜窟,紹列上其狀,廢徙高牆。臨漳民耕地漳濱,得玉璽,龍紐龜形,方四寸,厚三寸,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獻紹。紹聞之於朝,略言:「秦璽不足征久矣。今璽出,適在臣疆,既不當復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間。欲遣官恭進闕廷,跡涉貢媚。且至尊所寶,在德不在璽,故先馳奏聞,候命進止。昔王孫圉不寶玉珩,齊威王不寶照乘,前史美之。陛下尊賢愛士,野無留良。尚有一代名賢,如鄒元標、馮從吾、王紀、周嘉謨、盛以弘、孫慎行、鍾羽正、余懋衡、曹於汴等皆憂國奉公,白首魁艾。其他詞林台諫一錮不起者,並皇國禎祥,盛朝珍寶。臣不能汲致明廷,徒獻符貢瑞,臣竊羞之。願陛下惟賢是寶。在朝之忠直,勿事虛拘;在野之老成,亟圖登進。彼區區秦璽之真偽,又安足計哉。」魏忠賢方斥逐耆碩,見之不悅。後忠賢勢益張,紹遂引疾歸。

崇禎六年,薦起工部右侍郎。越二年,以年老,四疏乞休去。卒,贈本部尚書。(選自《明史》)

譯文

程紹,字公業,德州人。祖父程瑤,是江西右布政使。程紹考中萬曆十七年進士,授官汝寧推官,徵召授戶科給事中。 巡視京營,副將佟養正等五人行賄求升,都彈劾且臵於司法機關審理。皇帝派使者到河南採礦,程紹兩次上疏說應當罷除,都不回復。再升任吏科左給事中,正逢京官考核,御史許聞造揭發戶部侍郎張養蒙等,言語涉及吏部侍郎裴應章,程紹說許聞造仗恃吏部以躲避考核的大典,只附會閣臣張位,許聞造於是被貶到邊地,主事趟世德考察貶官,朝廷議論徵用楊應龍,兵部舉薦趟世德懂得兵法。程紹批駁制止,又彈劾文選郎楊守峻,楊守峻自己辭官離去。饒州通判沉榜被貶官,攀附稅監潘相得以留任。程紹極言不合法制。山西稅使張忠因夏縣知縣韓熏觸犯自己,奏請調他到偏僻的地方,程紹又諫諍。皇帝發怒,貶斥為民。因沈一貫相救。詔令降一級官位品級,出京外任,給事中李應策、御史李炳等爭辯,皇帝更加憤怒,一併貶斥韓熏為民,而奪李應策等俸祿。程紹居住在家二十年。光宗即位,起用任太常少卿。

天啟四年,歷任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宗室居處在儀封的,是盜賊的窟穴。程紹羅列呈上他們的罪狀,被廢後遷徙入高牆禁錮。臨漳百姓在漳水濱耕地,撿得玉璽,龍細龜形,四寸見方,厚三寸,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文字,獻給程紹。程紹報告給朝廷,大致說:「秦王朝的玉璽不足以證信已很久了。現在玉璽出現,正好在臣管轄的疆土上,既不應當又埋入地下,又不應當私自私藏民間。想派官員恭敬地進獻到朝廷,又有獻媚的嫌疑,而且皇上看重的,在德行而不在玉璽。因此先疾速奏聞,等待命令再行動。以前王孫++不以玉珩為寶,齊威王不以照乘珠為寶,前代歷史讚美他們。陛下尊賢愛士,民間沒有遺留的賢良。還有曹於汴等都是憂國奉公、德高望重的長者。其它翰林台諫一經禁錮不再起用的,也是皇國的吉祥,盛朝的珍寶。臣不能汲引致上聖明的朝廷,只貢獻玉璽符璃。臣私下感到羞愧。希望陛下只以賢才為珍寶。在朝廷的忠直之臣,不要以虛假的禮儀籠絡人;在民間的年高有德之人,亟待提升進用。那小小的秦璽的真偽,又何足計較呢?」魏忠賢正在斥逐年高德劭者,見到奏疏後不高興,後來魏忠賢的勢焰更為囂張,程紹就稱病辭官歸家。

崇禎六年經人舉薦起用任工部右侍郎。經過二年,因年老,四次上疏乞求退休。死後,贈工部尚書。[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