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章溢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章溢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章溢,字三益。龍泉人。始生,聲如鍾。弱冠,與胡深同師王轂。溢從之游,同志聖賢學。天性孝友。嘗游金華,元憲使禿堅不花禮之,。改官秦中,要與俱行。至虎林,心動,辭歸,歸八日而父歿。

蘄、黃寇犯龍泉,溢從子存仁被執,溢挺身告賊日:「吾兄止一子,寧我代。」賊素聞其名,欲降之,縛於柱,溢不為屈。至夜紿守者脫歸,集裡民為義兵,擊破賊。俄府宮以兵來,欲盡誅詿誤者。溢走說石抹宜孫曰:「貧民迫凍餒,誅之何為?」宜孫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明兵克處州,避入閩。太祖聘之,與劉基、葉琛、宋濂同至應天。太祖勞基等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紛,何時定乎?」溢對曰:「天道無常,惟德是輔,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耳。」太祖偉其言,授僉營田司事。巡行江東、兩淮田,分籍定稅,民甚便之。浙東設提刑按察使,命溢為僉事。胡深出師溫州,令溢守處州,饋餉供億,民不知勞。山賊來寇,敗走之。遷湖廣按察僉事。時荊、襄初平.多廢地,議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從之。會浙東按察使宋思顏、孔克仁等以職事被逮,詞連溢。太祖遣太史令劉基請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會胡深入閩陷沒,處州動搖,命溢為浙東按察副使往鎮之。既至。宣布詔旨,誅首叛者,餘黨悉定。太祖諭群臣曰:「溢雖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盜盡平。功不在諸將後。」

洪武元年,與劉基並拜御史中丞兼贊善大夫。時廷臣伺帝意多嚴苛溢獨持大體或以為言溢曰憲台百司儀表當養人廉恥豈恃搏擊為能哉!遭母喪,乞守制。不許。再上章乞終制。詔可。溢悲戚過度,營葬親負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親撰文,即其家祭之。

譯文

章溢,字三益,是浙江龍泉人。章溢剛出生時,哭聲像鐘聲一樣洪亮。二十歲時,他和胡深一同拜王毅為師。章溢跟隨王毅學習,一起有志於聖賢之學。章溢天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章溢曾遊歷金華,元憲使禿堅不花禮待他,禿堅不花調任秦中,邀請章溢與他同行。至虎林時,章溢心中驚悸,告辭回鄉。回鄉八日後父親去世。

蘄、黃地區的強盜侵犯龍泉,章溢的堂侄章存仁被捉,章溢挺身而出,對寇賊說道:「我哥哥只有一個兒子,我寧願代替他。」賊寇一向聽說章溢的名聲,就想讓他歸降,便將他綁在柱子上,章溢毫不屈服。到夜間哄騙守賊,脫身而歸,召集同鄉百姓組成義兵,擊敗賊寇。不久,府官率軍而來,要殺盡與賊兵有牽連者。章溢趕到石抹宜孫那裡勸告說:「這些貧民都是受饑寒逼迫才做了強盜,為什麼要處死他們呢?」石抹宜孫認為他說的很對。傳令軍隊停止行動,並將章溢留在幕下。

明軍攻克處州,章溢避入福建。後來太祖聘請章溢出來做官,章溢與劉基、葉琛、宋濂一同來到應天。太祖慰問劉基等人說:「我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如今天下紛亂,何時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說:「天道運行沒有固定的規律,上天只輔佐有道德的人,只有不濫殺無辜的人才能統一天下啊!」太祖覺得他的話特別有道理,任命他為僉營田司事。章溢巡行江東、兩淮田地,根據戶籍確定稅額,老百姓覺得十分有利。浙東設提刑按察使時,太祖命章溢為僉事。胡深出師溫州,章溢受命駐守處州,供應糧餉,而百姓不覺煩勞。山賊來侵,章溢率軍將其打跑。晉升為湖廣按察僉事。當時荊、襄剛剛平定,廢地很多,章溢建議派兵屯田,並且以此控制北方。太祖聽從了他的提議。適逢浙東按察使宋思顏、孔克仁等因失職被捕,供詞中牽涉到章溢。太祖為此派太史令劉基前去對章溢傳達旨意說:「我向來知道章溢守法,不要有疑慮。」恰逢胡深進入福建,全軍覆沒,而處州動搖,太祖命章溢為浙東按察副使前往鎮守。章溢到處州後,宣布詔令,處死叛首,餘黨全被平定。太祖對群臣說:「章溢雖是儒臣,但他們父子效力一方,寇賊全被平定,其功勞不比諸將小。」 [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


洪武元年,章溢與劉基同被授予御史中丞兼贊善大夫。當時廷臣窺探皇帝的意圖,辦事大多嚴厲苛刻,唯獨章溢能持大體。有人因此勸說他。章溢卻說:「憲台為百司的表率,應當教人懂得廉恥,豈能以相互攻訐抨擊為能呢?」恰逢母親去世,請求回鄉居喪守孝。太祖不答應。章溢第二次奏請回鄉守喪。太祖下詔答應其請求。章溢悲戚過度,殮葬時又親自背運土石,最終也染病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太祖悲痛哀悼,親自撰文,到章溢家中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