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范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史·范常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范常,字子權,滁人。太祖軍滁,杖策謁軍門。太祖夙知其名,與語意合,留置幕下。有疑輒問,常悉以實對。諸將克和州,兵不戢。常言於太祖曰:」得一城而使人肝腦塗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責諸將。搜軍中所掠婦女,還其家,民大悅。
太祖以四方割據,戰爭無虛日,命常為文,禱於上帝。其辭曰:」今天下紛紜,生民塗炭,不有所屬,物類盡矣。倘元祚未終,則群雄當早伏其辜。某亦在群雄中,請自某始。若已厭元德,有天命者宜歸之,無使斯民久阽危苦。存亡之 機,驗於三月。」太祖嘉其能達己意,命典文牘,授元帥府都事。取太平,命為知府,諭之曰:」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數困於兵,當令得所。」常以簡易為治,興 學恤民。官廩有谷數千石,請給民乏種者,秋稔輸官,公私皆足。居三年,民親愛之,召入為侍儀。
洪武元年,擢翰林直學士兼太常卿。帝銳意稽古禮文。群臣集議,間有異同。常能參合眾言,委曲當上意。尋以病免歸。歲余,手詔征詣闕,仍故官。帝宴閒,輒命儒臣列坐,賦詩為樂。常每先成,語多率。帝笑曰:」老范詩質樸,殊似其為人也。」遷起居注。常有足疾,數在告,賜以安車。尋乞歸,帝賦詩四章送 之。賜宅於太平。子祖,歷官雲南左參政,有修潔稱。 (選自《明史·范常傳》
譯文
范常,字子權,滁州人。太祖駐軍滁州,杖策謁見軍門。太祖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和他說話,又情投意合,於是把他留在幕下,有疑問就詢問他,范常如實回答。諸將攻克和州,士兵四出搶掠。范常對太祖說「:得到一座城就使百姓肝腦塗地,這樣又怎麼能成就大事呢?」太祖於是責罵了諸將,搜查軍中所掠奪的婦女,把她們送回家,百姓十分高興。
太祖因四方割據,戰爭無安寧之日,命令范常撰文,禱告上天。其辭曰:「今天下紛爭,生民塗炭,沒有歸屬,物類滅絕。如果元朝的國運還沒終結,則群雄就應當早日歸附它的統治,我也屬群雄的範圍,請求從我開始。若上天已厭倦元朝,有天命者應歸從,不要使百姓長久陷入困苦中。存亡之機,在三月靈驗。」太祖讚賞他能表達自己的心意,命他掌管文牘,授予元帥府都事。占領太平,任命他為知府,叮囑他說「:太平是我股肱之郡,百姓歷來困於兵亂,應當使他們有所得。」范常以簡易為治,興修學校,體恤百姓。官倉積累穀子數千石,請求發放給百姓種植,秋收後還回,公私都富足。居留三年,得百姓喜愛,召入為侍儀。
洪武元年(1368),提升為翰林直學士兼太常卿。太祖銳意考證古代禮儀制度。群臣集議,有時有異議,范常能參合眾言,從中得出最好的解釋。不久,因病回家。一年多後,太祖手詔征他入朝,仍任原職。太祖在宴會間,命儒臣作詩賦為樂。范常常常最先作成,語言簡練。太祖笑着說:「老范的詩很質樸,就像他的為人一樣。」晉升為起居注。范常的腳有毛病,多次要求回家鄉,賜給安車。不久請求還鄉,太祖賦詩四章送給他,賜官邸於太平。兒子范祖,歷任雲南左參政,有修潔之稱。[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