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詹榮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詹榮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詹榮,字仁甫,山海衛人。嘉靖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郎中。督餉大同,值兵變,殺總兵官李瑾。總督劉源清率師圍城,久不下。榮素有智略,善應變。叛卒掠城中,無犯榮者。外圍益急,榮密約都指揮紀振、游擊戴濂、鎮撫王寧同盟討賊。察叛卒馬升、楊麟無逆志,乃陽令寧持官民狀詣源清所,為叛卒乞原,而陰以榮謀告,請宥升、麟死,畀三千金,俾募死士自效。會源清已罷,巡撫樊繼祖許之。升、麟遂結心腹,擒首惡黃鎮等九人戮之。榮乃開城門,延繼祖入,復捕斬二十六人。錄功,擢光祿寺少卿,再遷太常寺少卿。

二十二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魯迷貢使留甘州者九十餘人,總兵官楊信驅以禦寇,死者十之一。榮言:「彼以好來,而用之鋒鏑,失遠人心,且示中國弱。」詔奪信官,槥死者送之歸。番人感悅。逾年,以大同巡撫趙錦與總兵官周尚文不相能,詔榮與錦易任。俺答數萬騎入掠,榮與尚文破之黑山陽,進右副都御史。寇復大舉犯中路,參將張鳳等陣歿。榮與尚文及總督翁萬達嚴兵備陽和,而遣騎邀擊,多所殺傷,寇乃引去。代府奉國將軍充灼行剽,榮奏奪其祿。充灼等結小王子入寇,謀據大同。榮告尚文捕得,皆伏辜。榮以大同無險,乃築東路邊牆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守邊當積粟。而近邊弘賜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餘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數十萬頃。乃奏請召軍佃作,復其租徭,移大同一歲市馬費市牛賦之;秋冬則聚而遏寇。帝立從焉。寇入犯,與尚文破之彌陀山,斬一部長。

榮先以靖亂功進兵部右侍郎又以繕邊破敵累被獎賚召還理部事進左尚書趙廷瑞罷榮署部務奏行秋防十事。已而翁萬達入為尚書,遭母喪,榮復當署部務,辭疾乞休。帝怒,奪職閒住。越二年卒。(選自《明史》卷八十八)

譯文

詹榮,字仁甫,山海衛人。嘉靖五年考中進士。被授予戶部主事的官職,擔任過郎中。他到大同對糧餉、稅收等進行督察。正趕上大同士兵發生叛亂,(叛軍)殺死了總兵官李瑾。總督劉源清率領軍隊圍住大同城,久攻不下。詹榮向來有智慧謀略,善於應變,叛亂的士兵在城中搶劫騷擾,沒有人侵犯詹榮。城外圍攻更加緊急,詹榮秘密約見都指揮紀振、游擊將軍戴濂、鎮撫王寧,共同商量討伐叛賊。(他)發覺叛軍中的馬升、楊麟二人沒有謀反的想法,於是,表面上讓王寧拿着官民狀到總督劉源清的處所,替叛兵請求寬恕,而暗地裡將詹榮的平叛計劃告訴(總督劉源清),請求寬赦馬升、楊麟的死罪,給他們三千金,讓他們(從亂軍中)招募敢死隊員為朝廷效力。恰逢總督劉源清已被罷免,巡撫樊繼祖答應了他。馬升、楊麟於是結交心腹的人,擒獲叛軍首惡黃鎮等九人,殺掉他們。詹榮於是打開城門,迎接巡撫樊繼祖進城,又捕殺二十六人。(大同兵變全部平定),朝廷記下詹榮的功勞提拔他擔任光祿寺少卿,又升遷為太常寺少卿。

嘉靖二十二年,(詹榮)以兵部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魯迷國派遣的貢使九十多人滯留在甘州。總兵官楊信驅趕他們與蒙古軍隊作戰,戰死十分之一。詹榮上疏說:「魯迷國為雙方交好派來使者,我們卻驅趕他們與蒙古兵作戰,這樣做會喪失遠方的人心,況且讓人以為中原國家實力弱小。」朝廷下詔免去了總兵官楊信的官職,用棺柩厚斂戰死的魯迷人送還魯迷國。魯迷國的人很受感動而心悅誠服。過了一年,因為大同巡撫趙錦與總兵官周尚文不和睦,朝廷下詔讓詹榮與趙錦交換任職。俺答汗數萬騎兵入侵,詹榮和總兵官周尚文在黑山南麓打敗了他們,敵寇又大舉進犯中部地區,詹榮、周尚文以及總督翁萬達在陽和嚴加防範,並派遣騎兵截擊,殺傷很多敵兵,敵寇於是撤兵離去。代王府的奉國將軍充灼搶掠擾民,詹榮奏聞朝廷,剝奪充灼的俸祿。充灼秘密勾結長城外的俺答小王子進犯大同。詹榮(將得到的情報)告訴總兵官周尚文,逮捕充灼等人,全都誅殺。詹榮認為大同沒有險要地形抵禦敵人,於是修築大同東路邊牆一百三十八里,築城堡七座,報警台一百五十四座。又認為駐守邊境應貯藏糧食,而靠近邊境有弘賜諸堡三十一處,連綿橫亘五百多里,把這些地方開闢整治出來都可以成為肥沃的田地,大約有幾十萬頃。於是詹榮奏請抽調士兵從事耕作,恢復他們的租傜,調撥大同一年買軍馬的經費用來買牛交給耕作的士兵;到了秋冬季就把他們聚集起來抵禦敵寇。皇帝立即答應了。

詹榮先是因平叛有功,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又因為構築邊境關堡而破敵,多次被朝廷獎賞。後來又召回管理兵部事務,提升為左侍郎。兵部尚書趙廷瑞罷職,詹榮代理兵部尚書職權,他上奏請求有關秋季防務的十件事。不久,翁萬達進京擔任尚書,遭逢母親去世,詹榮又應當代理兵部事務,詹榮以生病為理由請求退休。皇帝大怒,將他撤職,賦閒在家。過了兩年就去世了。[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