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東廠的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廠 |
明朝東廠的歷史東廠,明代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1]
歷史沿革
東廠設置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官署,命所寵信宦官擔任首領。建立東廠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東廠建立更深的背景是明代加強中央集權。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裡,其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東西分設
成化十三年(1477)正月,憲宗命汪直在錦衣衛的校尉中選拔一百多名善於刺探情報的能手,組建特務機構,總部設在靈濟宮前,稱為西廠,與東廠相區別。 其為員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及至憲宗時又復設立「西廠」。這個機構「不特刺奸之權,薰灼中外,並東廠官校,亦得稽察」。其後雖因內閣大學士的「諫阻而罷」,但至武宗時「西廠復設」,形成東西「兩廠對峙」的局面。更有甚者,未幾又設立「內行廠」,以大宦官「劉瑾躬自領之」,東廠、西廠皆受監臨,「邏卒四出,天下騷然」 。
把持朝政
明朝後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激化, 封建專制的皇權面臨嚴重危機,明熹宗重用宦官魏忠賢,把中國歷史上的宦官專權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魏忠賢在宮內選會武藝的宦官組成一支萬人武裝隊伍,作為羽翼;在外收羅齊楚浙黨為主的官吏作義子走卒,人稱「閹黨」。
文臣有崔呈秀等「五虎」,武將有田爾耕等「五彪」,還有「十孩兒」、「四十孫」等,「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徧置死黨」 。秉筆批紅,掌握朝政,從首輔至百僚,都由他任意升遷削奪;他握有軍權,可隨意任免督、撫大臣;他也握有經濟大權,派親信太監總督京師和通州倉庫,提督漕運河道,派稅監四出搜括民財。
「內外大權一歸忠賢」 。出門車仗,形同皇帝,所過之處,士大夫都跪在道旁高呼魏忠賢九千歲。閹黨和無恥官吏還競相在各地為他修建生祠,一祠耗銀數萬乃至數十萬兩,祠成後,地方官要春秋祭享,官、民入祠不拜者論死。魏忠賢專權時,廠衛特務更是空前囂張。
天啟三年(1623年),他自任東廠提督;錦衣衛的都督,則是他的乾兒子田爾耕。廠衛勾結,大興冤獄,殘害異己官吏,勒索錢財,暴虐百姓。「民間偶語,或觸忠賢,輒被擒僇,甚至剝皮、刲舌,所殺不可勝數,道路以目」(《明史·魏忠賢傳》)一次,京城四個平民在密室夜飲,一人酒酣耳熱,大罵魏忠賢,其餘三人不敢出聲。罵者話音未了,突有隸役數人沖入,捉四人面見魏忠賢,魏下令將罵人者當場剝皮,另三人賞錢放回。生還者嚇得魂飛魄散,險成瘋疾。魏忠賢肆虐專政七年,使明末各種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潰。
思宗即位後,雖然逮捕了魏忠賢,罷逐了閹黨,但積重難返,他仍然任宦官、倚廠衛,還振振有詞地埋怨大臣:「苟群臣殫心為國,朕何事乎內臣」(《明史·宦官傳》),就這樣直到明朝滅亡。
歷史評價
明代東廠大堂入內即可見大幅岳飛畫像,提醒東廠緹騎辦案毋枉毋縱,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東廠在實際辦案中完全背離了這個初衷。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裡面活動,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
明代的劉瑾、魏忠賢等專權的宦官,大多倚靠錦衣衛、東西廠、等類帶有特務性質的專設監察機構,不斷陷害、誣殺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賢的黨徒拷掠楊漣、左光斗等正直官僚,用盡酷刑。
史籍記載:「京師亡命,誆財挾仇,視幹事者為窟穴」,這也就是說,東廠幹事成為流氓頭子,「自京師至天下,旁午偵事,雖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屬」。
東廠建立初期客觀上有反腐敗的效果,極大的加強了皇權。但東廠更產生了極為惡劣的歷史影響。
一、越過正常的官僚機構,進行特務活動,存在大量陰暗面,人為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
二、為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但在明朝宦官只是皇帝權力的延伸。
由於東廠鎮壓的手段極其殘酷,且有因向獨裁者邀功或其私利而為之,所以容易製造大量的冤假錯案,以致於東廠在明代社會上的口碑極差。明代東廠大堂入內即可見大幅岳飛畫像,提醒東廠緹騎辦案毋枉毋縱,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東廠在實際辦案中完全背離了這個初衷。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裡面活動,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
明代的劉瑾、魏忠賢等專權的宦官,大多倚靠錦衣衛、東西廠、等類帶有特務性質的專設監察機構,不斷陷害、誣殺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賢的黨徒拷掠楊漣、左光斗等正直官僚,用盡酷刑。
史籍記載:「京師亡命,誆財挾仇,視幹事者為窟穴」,這也就是說,東廠幹事成為流氓頭子,「自京師至天下,旁午偵事,雖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屬」。
東廠建立初期客觀上有反腐敗的效果,極大的加強了皇權。但東廠更產生了極為惡劣的歷史影響。
一、越過正常的官僚機構,進行特務活動,存在大量陰暗面,人為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
二、為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但在明朝宦官只是皇帝權力的延伸。
由於東廠鎮壓的手段極其殘酷,且有因向獨裁者邀功或其私利而為之,所以容易製造大量的冤假錯案,以致於東廠在明代社會上的口碑極差。
明代的宦官是人們不斷詬病的對象,宦官及領導的東廠給明朝社會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們對社會的干擾體現在方方面面。明朝多數士大夫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從維護明王朝的統治出發,對東廠干預司法的行為予以激烈的批評。他們認為,東廠受理詞訟常常釀製冤案,隨意偵緝威脅社會穩定,干涉獄政經常濫加私刑。他們指出,東廠干預司法,破壞了明初設立的三法司管理司法事務的祖制,威脅明王朝統治的穩定。
廠衛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監視官僚系統。至於社會上層人物的隱私,以至「家人米鹽猥事」,很難躲過廠衛的耳目,多在宮中傳笑。廠衛對民間的監視,尤其是針對富民的監視,也無孔不入。吳養春靠黃山收息,是徽州有名的富戶。他的家僕告他私占黃山,歷年所得租稅計六十餘萬金。吳養春被逮至京,照數追賠,他本人被拷打而死,妻女自縊,家產盡收。郡中許多富戶也因受牽連而破產。一般來說,專權宦官同外朝官僚、同民間富戶的關係都是很緊張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