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朝有幾個皇帝能活着看到兒子就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朝藩王

來自網絡的圖片

明朝有幾個皇帝能活着看到兒子就藩明朝的親王都有自己的封國,比如秦王封國西安,晉王封國太原,燕王封國北平,包括靖江王也有自己的封國:桂林。親王、郡王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前往自己的封國,這就叫做就藩,術語稱之為「之國」。明朝朱元璋對皇室待遇都很優待,皇子都能成為藩王,那麼大明朝有幾個皇帝能活着看到自己的兒子就藩?[1]

雖然在朱元璋死後,無論是繼位的朱允炆還是篡位的朱棣,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削藩。但是親王不能留在京城而要去封國就藩,卻是朝野上下的共識,無人敢於違抗。但是明朝16位皇帝(不算南明)中有幾位能活着看到自己兒子之國呢?很可惜,有且只有四位,我們今天就來捋一捋。

第一位: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洪武年間的親王,是真正的實權親王。我們以朱元璋嫡次子秦王朱樉為例,秦王府的武相由長興侯、陝西行省右丞耿炳文兼任,武傅則由鞏昌侯、陝西行都督府僉事郭子興兼任。至於秦王本人,手上則擁有西安左、中、右三護衛近兩萬人的強大兵力。

丙午,命長興侯耿炳文於西安、鳳翔、平涼、慶陽、延安、鞏昌、臨洮諸府舊軍內選一萬九千人充秦王府護衛軍士。—《明太祖實錄卷八十二》

朱元璋對於這些戍邊親王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藩屏王室,以安萬姓」。就藩之前,親王們在鳳陽接受了長時間嚴格的軍事訓練。等到秦王、晉王即將之國之際,朱元璋又讓大儒宋濂制定親王就藩禮儀。其中親王每到一地,當地的文武官員都要前來迎接,可謂是聲勢烜赫。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皇次子秦王朱樉、皇第三子晉王朱棡在他們表哥曹國公李文忠的護送之下,浩浩蕩蕩前往西安和太原就藩。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皇第四子燕王朱棣帶着不到兩歲的大胖小子朱高熾,前往北平就藩。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二月,皇第六子楚王朱楨之國武昌。當年十月,皇第五子周王朱橚(已由吳王改封)之國開封。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月,皇第七子齊王朱榑之國青州。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十月,皇第十子魯王朱檀之國兗州,皇第十二子湘王朱柏之國荊州。當年十二月,皇第八子潭王朱梓之國長沙。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皇第十一子蜀王朱椿之國成都。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八月,皇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之國大同。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皇第十四子肅王朱楧之國甘肅、皇第十五子遼王朱植之國廣寧、皇第十六子慶王朱栴之國寧夏、皇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之國大寧。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月,皇第十九子谷王朱橞之國宣府。當年九月,皇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之國雲南。

由於年齡關係,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皇第二十子韓王朱松、皇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皇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皇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皇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皇第二十五子伊王朱未曾之國。

第二位:成祖文皇帝朱棣

太祖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血腥削藩。前文提到的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相繼被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憤而自盡。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稱「奉天靖難」。經過三年的苦戰,燕軍於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攻入南京城,皇帝朱允炆自焚殉國。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稱帝,大明就此進入永樂時代。

和子嗣昌盛的老爹朱元璋相比,朱棣的生育能力實在有些寒磣。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皇長子朱高熾被冊封為皇太子,皇次子朱高煦封漢王,皇第三子朱高燧封趙王。然而朱老四兒子雖然不多,奪嫡之爭卻異常激烈。

在老爹已經做了近兩年皇帝的情況下,老大朱高熾卻在此期間一直頂着燕王世子的頭銜,要多尷尬有多尷尬。估計當時朝野上下都在傳朱棣要立老二朱高煦做太子,讓老大朱高熾繼續做燕王。

在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裡,朱棣在南京、北京兩地來回跑,老三趙王常年鎮守北京,老大太子則在朱棣出巡北京時出任監國,然而沒事幹的老二漢王卻一直逗留在南京,遲遲不去封國就藩。

對於漢王的封國,朱棣一開始的打算是雲南,估計是想讓老二去那邊和沐家掰一掰手腕。然而漢王志在太子之位,自然是不想去雲南。到了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朱棣終於下定決心打發漢王去就藩,這次給他選定的封國是山東青州。

丁巳,敕漢王高煦:「青州重鎮,今命爾居之。已遣人相度王府,爾亦遣人往彼視之。」—《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六十四》

一旦去了青州,意味着太子之夢徹底終結。不甘心失敗的漢王多次在朱棣面前表達意欲「留侍左右」的想法,但是永樂皇帝這次心志堅定,做出了非常嚴厲的表態:「青州之命,更不可辭」!

朱高煦對此非常失望,趁着朱棣在北京的機會,暗中「私造兵器,陰蓄異志」,打算學習老爹好榜樣。得知消息的朱棣從北京緊急趕回南京,隨即對老二展開清算,不但將其部下全部處置發落,甚至還打算將朱高煦廢為庶人。此事雖經太子求情而作罷,但朱棣最終在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將漢王趕到山東樂安州就藩,就此絕了他奪嫡的念想。

皇太子復屢言之,上曰:「汝若不從吾意,久當悔之。」又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決不可復留於京師,雖畿內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強狥汝意,不去其爵,處之近畿之地。一旦有變,可朝發而夕擒也。」於是有樂安之命。—《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至於老三趙王朱高燧,雖然他在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曾經謀划過一場未遂政變,但是朱棣居然還捨不得讓他去封國河南彰德就藩。直到朱棣駕崩,皇太子朱高熾繼位,趙王才正式之國彰德。

第三位:世宗肅皇帝朱厚熜

誰都沒有想到,漢王這次狼狽不堪的之國,竟然會在此後近一百五十年時間內成為絕唱。朱棣駕崩後繼位的仁宗朱高熾,只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就猝然駕崩。

仁宗共十子,其中第四子朱瞻垠早逝,第三子越王朱瞻墉、第八子滕王朱瞻塏、第十子衛王朱瞻埏在京師去世,未曾之國。長子朱瞻基冊為皇太子,仁宗駕崩後繼位,即明宣宗。次子鄭王朱瞻埈、第五子襄王朱瞻墡、第六子荊王朱瞻堈、第七子淮王朱瞻墺、第九子梁王朱瞻垍在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分別之國鳳翔、長沙、建昌、韶州和安陸。

宣宗共兩子,長子朱祁鎮以皇太子的身份繼位,即明英宗。次子朱祁鈺先封郕王,土木堡之變後登基稱帝。英宗南宮復辟後仍廢為郕王,最終在紫禁城西內去世。

英宗共九子,其中第三子朱見湜、第四子許王朱見淳早夭,第八子忻王朱見治在京師去世,未曾之國。長子朱見深冊為皇太子,英宗駕崩後繼位,即明憲宗。次子德王朱見潾於明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之國濟南,第五子秀王朱見澍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之國汝寧,第六子崇王朱見澤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之國汝寧(秀王已死且無嗣),第七子吉王朱見浚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之國長沙,第九子徽王朱見沛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之國鈞州。

憲宗共十四子,其中長子、次子悼恭皇太子朱祐極和第十子早夭,第十四子申王朱祐楷在京師去世,未曾之國。第三子朱祐樘冊為皇太子,憲宗駕崩後繼位,即明孝宗。第四子興王朱祐杬於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之國安陸,第五子岐王朱祐棆、第六子益王朱祐檳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分別之國德安和建昌,第九子壽王朱祐榰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之國保寧,第七子衡王朱祐楎、第八子雍王朱祐橒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分別之國青州和衡州,第十一子汝王朱祐梈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之國衛輝,第十二子涇王朱祐橓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之國沂州,第十三子榮王朱祐樞甚至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才之國常德。

孝宗共兩子,其中次子早夭,長子即武宗朱厚照。至於武宗,大家都很清楚他因為死後無嗣,才由堂弟朱厚熜從安陸入繼大統,即明世宗。

明世宗共八子,其中長子哀沖太子朱載基、第五子、第六子、第七子、第八子均早夭,次子莊敬太子朱載壡又在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不幸去世,皇帝身邊僅剩兩個兒子:第三子裕王朱載坖和第四子景王朱載圳。

由於明世宗在莊敬太子去世既遲遲沒有冊封皇太子,又沒有讓裕王和景王之國,裕王黨和景王黨之間的明爭暗鬥極其激烈。直到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世宗這才通知大學士嚴嵩,讓他安排景王之國事宜。

是時上春秋高,國本未建。二王並居外邸,形跡相儗。景王母妃在上左右,又行奧援。雖天意聖心自有攸屬,而群情恫疑,皇皇靡定。奸邪之黨日夜窺伺觀望,幸天下有變而欲以鈞奇取富貴,有識之士深以為憂。忽聞夜半中旨渙頒,京師士民踴躍稱慶。天序既定,群邪頓消。始知淵衷然斷,信非凡愚所能測也。—《明世宗實錄卷四百八十九》

當年年底禮部向世宗提出要重新更定親王之國禮儀,理由也很簡單,自永樂十五年至今一百四十三年時間裡面,還沒有哪位親王是在父皇在世的時候之國。換句話說,自太祖、成祖之後親王之國都是「以兄命弟」,而這次景王之國則是「以父皇命子」,禮儀必須要進行調整。

簡單地說,就是原本親王之國只需要在奉天門「陛辭」就行,現在可以讓景王在前一日進宮到世宗和其母妃之前「面辭」。

不過主要是支持裕王的文官們當然沒這麼好心,借着修改禮儀的機會,這幫人好好噁心了景王一把。原來在這套新之國流程之中,景王需要去裕王府行四拜禮,隨後裕王要到景王府行兩拜禮。什麼叫殺人誅心,這就叫。當然世宗還是喜愛景王的,下旨免去了這個二辭禮。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二月十七日,景王朱載圳離開京師,之國湖廣德安府。

第四位:神宗顯皇帝朱翊鈞

世宗駕崩後,裕王朱載坖繼位,即明穆宗。穆宗共四子,其中長子憲懷太子朱翊釴和次子早夭,第三子朱翊鈞冊為皇太子,穆宗駕崩後繼位,即明神宗。第四子潞王朱翊鏐於神宗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之國衛輝。

神宗共八子,其中次子、第四子和第八子早夭,長子朱常洛冊為皇太子,第三子朱常洵封福王,第五子朱常浩封瑞王,第六子朱常潤封惠王,第七子朱常瀛封桂王。神宗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前後合計四十八年。但是那麼長的時間裡面,卻只有福王一人就藩。

太子朱常洛和福王朱常洵之間的「國本之爭」,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太子只是神宗和其母王恭妃一時的激情產物,皇帝和福王生母鄭貴妃之間才是真愛。為了讓福王做太子,神宗和大臣們鬥爭了十多年,最終不得不在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冊封朱常洛為皇太子,封朱常洵為福王。

然而無論是神宗本人,抑或是鄭貴妃還是福王,都對這個結果不甘心。福王向自己的叔祖景王學習,就是留在京師不走。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太子生母王氏去世。由於此時福王仍然悠哉游哉地待在京師,時時覬覦着皇太子之位,大學士葉向高認為只有將王氏風光大葬,天下才能安心。

戊午,禮部奏皇貴妃薨逝,合行事宜奉旨照世廟皇貴妃沈氏例行。但臣歷查我朝皇貴妃薨逝,俱未有誕育東宮。惟憲廟淑妃為孝宗敬皇帝母、世廟康妃為穆宗莊皇帝母。然其薨時,皆未封皇貴妃,未經冊立東宮。當日禮儀,俱擬從厚。況今皇貴妃既膺封典,皇太子冊立東宮已久。尤天下臣民觀望所系,禮儀更當加隆。—《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八十七》

自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開始,言官們輪番上疏催促福王之國。萬曆帝和大臣們鬥爭了那麼多年,早已修煉成精。他老人家表示之國沒問題,但是朕的愛子到了封國之後還要過日子啊,這樣吧,你們什麼時候給福王準備好四萬頃的田地,福王立刻之國。明制百畝為頃,四萬頃就是四百萬畝。

消息一出,天下譁然。其實說起來四萬頃這個說法,也並不是神宗和福王心血來潮獅子大開口,因為當年景王之國德安,世宗的賞賜就是四萬頃。但是神宗不管言官們怎麼噴,就是咬定四萬頃不鬆口,對於這些人的奏本一概留中不報。福王也毫不在乎,你們打你們的口水官司,我過我的逍遙日子。

如以景府為辭,則自景府而前多少親王,其莊田之數並未有出數千頃之外者。惟景府以皇祖寵愛,踰涯越分,遂有此請。皇祖一時失計而聽之,至今議者尚追咎其事。以為壞祖制者,景府也。王奈何尤而效之乎?—《明神宗實錄卷五百八

明神宗金絲翼善冠

神宗很明白文武官員們的真實想法,他心中也清楚太子之位已牢不可破。但皇帝本人年事已高,想着多留福王一年是一年。但是萬曆四十一(公元1613年)年六月初二日發生了企圖行刺太子的「王曰乾案」,鄭貴妃和福王乃至神宗都遭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皇帝不得不在四日後告訴內閣:「今皇太子與福王名分不同,大義已定」,意思就是你們放心。當年年底,神宗正式下旨讓福王在次年三月二十四日之國河南洛陽。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五月,朱常洵抵達洛陽福王府,糾纏數十年的「國本之爭」終於暫告段落。

福王雖然之國,但是其餘諸王卻依然留在京師,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直到明熹宗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才分別之國漢中、荊州和衡州。

神宗駕崩後,皇太子朱常洛繼位,即明光宗,在位僅一個月便猝然暴崩。光宗共七子,其中次子、第三子、第四子、第六子和第七子早夭,長子朱由校繼位,即明熹宗。第五子朱由檢先封信王,熹宗駕崩無嗣,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位。崇禎帝共七子,其中次子、第五子、第六子和第七子早夭,長子朱慈烺冊為皇太子,第三子朱慈炯封定王,第四子朱慈炤封永王。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義軍攻入京師,崇禎帝諸子尚未來得及之國便於國破家亡。

太祖時代的親王之國是為了戍邊,此後無論是成祖、世宗還是神宗,親王之國卻成為了政治鬥爭的工具,豈不悲哉?[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