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宮內的醫患關係怎麼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朝醫患 |
明朝皇宮內的醫患關係怎麼樣?明朝嘉靖皇帝迷信取處女月經煉丹,可使人長生不老,遂從民間選十三四歲的美貌少女,取其月信,常年居住在西苑煉丹。為了保證少女們的身體絕對潔淨,負責煉丹的方士們建議不讓少女們吃飯喝水,只許吃桑葉、喝露水。讀中國古代歷史,了解更多歷史真相——[1]
這些年少的宮女們生不如死,受不了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一天,宮女們準備了一根麻繩,在嘉靖皇帝熟睡的時候,突然衝上去要將他勒死。本來繩子都套在皇帝脖子上,兩邊一使勁兒就成了。
誰知慌忙之中,繩子中間被打了個結,女孩子們可能是餓糊塗了,又加上手沒力氣,因此,儘管宮女們很使勁兒,因為這個結的阻擋,還是沒把皇帝勒死。沒勒死,但是把皇帝嚇得不輕,當場就昏死過去了。
宮女造反即「壬寅宮變」,使嘉靖皇帝身心受到驚嚇,這回誰也不相信那些各路方士和江湖大師們了,讓太醫院的醫生們治療。醫生們壓力山大,治不好很可能腦袋搬家。
當時醫術非常高超的首席名醫、工部尚書許紳,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衛生部部長,作為皇帝保健小組的組長,壓力最大。嘉靖皇帝沒被宮女們勒死,但是嚇昏過去了,左右嬪妃內監哭作一團,手忙腳亂,以為皇帝死了。
俗話說:「急病人,慢郎中。」當醫生的,首先要沉穩,病人和病人家屬焦急慌亂,醫生不能跟着他們一起忙亂焦急,忙亂焦急看上去是給病人盡心,實際上對看病恰恰是有干擾的。
許紳為人「質樸謹厚,不喜交遊」,被認為是「有恆人也」。在一片呼喊哭號聲中,許紳沉着冷靜地給嘉靖皇帝檢查、號脈,然後開了一服藥,煎好,掰開皇帝的嘴,灌下去,一個時辰後,嘉靖皇帝就甦醒了,吐了一大口紫色的血,又過了一個時辰,就能開口說話了。
許紳救活了皇帝,居功至偉,加官晉爵,不在話下。可是,他自己卻很快就病倒了,同僚前去探望,許紳氣若遊絲地說:我不行了,這正是在西苑宮女造反的時候落下的病根,其他人慌亂呼號,貌似驚懼,其實當時內心最驚懼的是作為醫療小組組長的我。當時我就想,我的這一服藥要是不見效,救不活皇上,我就非自殺不可。幸虧皇上被救活了,但是,我的神魂至今不寧,吃了很多藥都不見效,所以我必死無疑,「余必不復起」。
明朝皇帝的脾氣都不好,普遍性格焦躁,稍不如意,即將醫生付刑獄。醫生們一想到皇家人生病,就緊張得不得了。可以說,當時宮廷的醫患關係極其緊張。太醫院的醫生們戰戰兢兢,為了保命,慢慢地形成了一個默契,即給皇帝、皇子及后妃們看病,開藥方,不能用那種冒險的藥,藥方開得四平八穩,無論如何吃不死人,絕不敢用那些威猛但卻治病的藥,否則出了事兒,命將不保。
所以,明朝包括後來的清朝宮廷,慢慢地形成俗話說的「幾不稱」,即:太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都是沒個性的、四平八穩不管用的形式主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