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末起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末農民起義,爆發於明末天啟七年(1627年)的陝北起義,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東十三家完全失敗。 又稱明末農民戰爭、明末民變、晚明民變 等。[1]

[]

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明廷面對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和內地的災荒,為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這裡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所以率先引起農民起義。 從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王二起義開始,經過洛陽之戰、襄陽之戰、成都之戰和山海關之戰,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敗,起義軍與明軍戰鬥17年,與清軍戰鬥20年。 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游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最終推翻明朝。 清軍入關後,農民軍採取聯明抗清的決策。但是由於受到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和戰略失誤,再加上清兵與地主階級的瘋狂鎮壓,農民起義最終失敗了。 明末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明朝腐朽勢力。 200萬農民革命大軍在黃河南北、長江上下十幾個省的遼闊地區,與地主階級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農民軍進一步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標誌着中國古代農民反封建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直接起因

明中後期,隨着吏治的全面敗壞,驛遞制也弊竇叢生。大小官吏往來於道路時,令驛站提供超過實際需要的供應,其超過的部分折成銀子納入私囊,如此便加重驛站人員的負擔。後「在劉懋的主持下,朝廷頒布了新定的使用驛遞規章,同時宣布裁減驛站經費。隨着驛站經費的裁減,驛夫枵腹、驛馬倒斃的現象愈來愈嚴重了。大批原來依靠驛遞勉強維持生計的壯丁被迫逃亡,其中相當一部分加入了農民起義隊伍。

歷史評價

正面軍事思想明末農民戰爭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鬥爭最尖銳、對後世影響也最深遠的一次農民戰爭。 明末農民戰爭最典型的戰術是流動作戰,具有很大優越性,義軍時分時合,神出鬼沒,使明軍疲於奔命。明軍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因督撫與武臣存在矛盾,軍政腐敗,軍隊沒有戰鬥力,且分兵作戰,在具體戰役中往往只有起義軍的幾分之一,常常失敗。農民軍在戰略策略上運用恰當,澠池突圍完成了戰略轉移,後來從流動作戰轉為陣地戰,避免了不利條件,變被動為主動。起義軍軍紀嚴明,戰鬥力較強,與明軍形成鮮明對比。

軼事典故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對明末農民戰爭有着巨大的影響。據現有資料顯示,《水滸》影響於農民起義,最早始於明中葉,至明末農民戰爭達到高峰,農民軍均打着「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來反抗官府。

藝術作品

文學作品葉蠖生,《明末農民起義軍聯明抗滿小史》,人民出版社。鄭天挺,《明末農民起義史料》,開明書店。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光明日報出版社。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中國海關出版社。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中華書局出版社。 影視作品1984年陳懷皚執導電影《雙雄會》。1998年張子恩執導電視劇《風雨一世情》。2003年陳家林執導電視劇《江山風雨情》。2004年彭軍、 杜信執導電視劇《長河東流》。2004年趙銳勇執導電視劇《明末風雲》(又稱《江山風雲》)。2006年虞軍執導電視劇《誰主中原》。2006年閻建鋼,聶造執導電視劇《大祠堂》2007年莊宇新執導電視劇《逐鹿中原》。2007年張紀中執導電視劇《碧血劍》。2009年李文岐執導電視劇《風起第一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