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昔日沙溝河(孫國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昔日沙溝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昔日沙溝河》中國當代作家孫國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昔日沙溝河

路是交通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寬闊、平坦是它的關鍵因素,快捷、方便是它的主要目的。民間有說法:「要想富,先修路」體現了人們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可見交通的便利程度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係。

原來在淄博市博山區的火車站、汽車站前面有一條河叫「沙溝河」,河是自東西走向,堤壩深兩米左右,河寬十幾米,河底是粗沙和鵝卵石為主。記得童年去車站要經過河上的一條弓形石頭橋,河內除了雨季有山洪發生時,流淌的洪水一般大約一米深左右,因為它是從山上往下流,且流速很急,遇見水勢很大的時候,也有的水會衝上河堤,流向車站廣場的情況,河水混濁而發黃,流量能持續近半個月的時間,全年其它時間基本上是乾涸的狀態,乾涸時成了小學生的體育課操場,河水自西向東匯入城區的主河道孝婦河。

在那並不寬敞的車站廣場是市內公交和長途汽車站發車、停車的地方,加上黃包車、小商販等的聚集,顯得格外擁擠。河堤兩岸的路是車站南街和北街,兩條街的旁邊有許多公共服務單位,有銀行、糧店、供銷社、飯店、旅館等,想去這些單位辦事也受到了一些影響,道路很窄,大約兩米多寬,且是青石鋪面,長年失修,坑坑窪窪的很難行走,給人們的出行帶來很多不便,更何況當時的淄博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就在河的西北邊,此道是必經之路,工作人員出差或外面來淄博辦事的,以及上級領導過來視察都顯得格外不方便,因為交通的不便,加上隨着經濟的發展,博山的地理位置也受到限制,為了社會的發展,應該要有較便利的交通條件才行,所以市委、市政府於1961年開始逐步陸續地遷往膠濟線旁邊的張店區,為了博山區的長期更好地發展,也為了當時的形勢需要,因此,博山車站的道路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1970年根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要求,區委、政府決定,對博山車站阻礙社會發展的交通樞紐進行改造,這次將「沙溝河」段建成大型地下「防空洞」,上為平整的公路,並與附近單位的「防空洞」相通,是一舉兩得的為民造福地好事情。由於當時的資金有限,政府號召全區各企事業單位和廣大市民有錢的出錢,有材料的出材料、有力地出力,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包括城區居民和在校學生,都投入了這場火熱的改造工程之中。

正式施工開始後,由於當時的條件限制,不像現在的機械化程度那麼高,而是用比較傳統的方法,先將河堤兩邊用磚砌成一米多高的深溝,上面蓋上水泥板,用於排水,然後,從南至北用木板支成拱形的木胎,上面用鋼筋紮成弧形的框架,再用攪拌好的水泥砂漿澆鑄成型,待凝固好了之後,再將下面的木板拆下,一段一段地進行施工,相當於今天的盾機挖出得隧道一般,然後,上面可以用土填平,就可以進行路面硬化了。

路面鋪設也不像現在的施工那樣先進,先在填好的平整得土層上面,鋪上像地瓜一樣大小的青石叫地瓜石,用壓路機壓實後,然後澆上燒好的瀝青,上面再鋪核桃石壓實,再澆上一層瀝青,鋪上瓜子石壓實,再澆上一層瀝青,最後鋪上細沙子壓實後,再涼上幾天,等地面找補基本平整、干透後就可以正式通行了,現在的人民路有十五米的寬度兩車道,兩邊有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實現了人們的願望。

為了儘快改善交通狀況,除了各單位抽調的人員正常施工外,各行各業都利用休息時間去工地加班加點義務勞動,下班後也要去工地干到晚上十一點左右,河兩岸紅旗招展,廣播喇叭不斷播放好人好事,及隨時發生的新聞事件等信息報道,整個工程展開了你追我趕地氛圍,許多專業工人在石頭山上開山放炮,炸開了的石頭大小不一,將大點的石頭用大錘砸成地瓜石形狀,小一點的石頭讓學生和居民砸成核桃石或瓜子石,用於鋪路。

經過近半年多的不懈努力,終於將「防空洞」、下水道、平整的道路建成了,由於是全民參與的工程,所以該路命名為「博山區人民路」。那時候,真是全民參與形成了自覺、自願地義勞行動,無任何包酬和獎金,人們都向着一個目標,無私的奉獻,再現了「人心齊、泰山移」的諺語,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共同努力,就能創造出驚人的力量和成就。它成為博山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社會精神文明,不僅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狀況,還促進了博山地區的經濟發展。[1]

作者簡介

孫國強,1956年出生,曾就職工商銀行淄博市分行,現巳退休。中國作家網會員、中國詩歌網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