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繁華的張家街(夢影含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昔日繁華的張家街》是中國當代作家夢影含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昔日繁華的張家街
初見張家街,它不繁華,不清秀,不親切。
一條不寬闊,不整潔的水泥路鋪設在時光深處,兩旁是高低不齊的房屋,店鋪。零亂的線纜參差在半空,如一個頭髮有些凌亂,衣裳和臉上都是皺紋的老婦人,早已與整潔、時尚脫離關係。街道中心是稀少的人影,雲朵灑下的陰色。陌生,如春草,密密麻麻在我左右。腳下的,眼裡的,感覺中的張家街好像沒有一處能調動我的感官,讓我或驚或喜。
在張家街,我第一次品嘗了固始最具特色的焓鵝塊與鵝湯燴菜。那位攤主是位六十開外的婦人,手起刀落麻利老練,迎合時代,也迎合吃客。一盤焓鵝塊與鵝湯燴菜就在快餐式的節奏中擺在我的面前。香香的鵝肉,紅色的辣椒、與鵝血混合出的撩人姿態,直闖我的心扉,仿佛要將我的飢餓迅速溶解。聽着吃客們固始話里溢出的行雲與流水,看着他們享受美味的表情。於是,我放下陌生感,去掀開那盤菜里的五味,融入品嘗的行列,焓鵝塊與鵝湯燴菜的美味暫時讓我忘記了陌生感。
吃罷美味,腳步,依然在張家街上,和友人一起去感受這裡的小街情調。林林種種的商鋪坐滿小街,各色商品擺滿小街。像開滿野花的山坡,只是花期不一。友人的雙眸在這些商鋪里不斷地尋覓,讓友人的記憶充滿溫馨與感喟。這讓我想起五代李煜的「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之黯淡,五味雜陳中一個繁華的張家街似乎又回到友人記憶的樹上,明晰,親切。友人邊走邊向我講述着昔日張家街的趣聞與景象,講述中時而眉開眼笑,時而嘆息搖頭,眉宇間有紅日初升的氣息,也有夜涼如水的氣息。對於我錯過昔日張家街的繁華似乎有些小遺憾。
友人告訴我張家街從明清開始直至八十年代,景象繁華,商家雲集,客流如潮,同時帶活了本地的餐飲業,服務業,手工業。此地的商人大都來自南方,比如湖南、安徽、上海、南京、江西等地。與武漢的漢口商業往來緊密。因此,這裡的貨源與種類相當豐富,價格也低廉,周圍省份的商人都來此進貨。只是,很多的老字號現在都淹沒在時光的洪流里。如逝去的青春,只擁有記憶。
昔日張家街是鄂豫皖商品集散地。段寶林老先生在他的《故城印象》就有對張家街的描繪:「北大街中段往南直通南大街,長300米。繁華的商業大街。該街商戶有「天裕衡」、「鴻泰源」、「盛昌」、「宏大」煙廠等大商號,布行、鹽行、制傘、鑄鍋、布染作坊多家,「李仁術堂」中藥店、劉義成醫院等。」往日的繁華景象,由此可見一斑。至今雖已風光不在,但昔日留下的痕跡還是可以尋找的。很慶幸,如今依然可見昔日商家老牌匾,有位老阿姨指着她店上的老牌匾說,這塊牌匾已經在這掛了三十多年了。那些零星的老牌匾像秋的柳絲,遭了霜的感染。又如蟲子的鳴聲,細細的,弱弱的。在歲月的草叢裡發出微弱、顫抖的餘韻。集着歲月煙火的老牌匾,商家牌號依然沉澱着今與昔的塵埃。那些字跡失去了曾經的光華,如今每一筆都透着人間的沉疴和銹跡。
走進張家街一間賣瓷器的店鋪,卻讓我小小的吃了一驚。看似不起眼的店鋪里,各色形狀的瓷器琳琅滿目,品種齊全。更讓我吃驚地是我在家鄉瓷都景德鎮沒見過的各類餐具的形狀,這裡全都陳列在櫥櫃裡,玲瓏雅致,甚是可愛。店鋪內外兩間,前面的一間,兩邊櫥櫃、地上陳列着滿滿各具特色形狀的餐具,裡面的一間更是擺滿各種櫥房用具。從它們身邊走過得加倍小心,不然,得付損失費。零星的幾個顧客,似乎也能想象這家店在昔日張家街的興隆生意。友人說那時張家街繁華得你無法想像,沒有現在的華聯、西亞和國源超市,張家街邊隨處可見雜貨店和小賣部。街上除了人頭攢動,還是人頭攢動。腳步疊着腳步,身影擠着身影。而現在景象泛黃。不管友人用什麼詞來形容描繪當時的景象,昔日的張家街已在風中遠去。風,是最知世間冷暖的,到哪都能感知繁華或凋蔽。無論是日子的旮旯,還是光陰的角落。而我最能感知的是陌生,陌生的店鋪、陌生的面孔、陌生的方言、陌生的路、陌生的空氣……
或許,正是陌生,讓我從中抽出幾許感觸,讓風那邊的故鄉開出幾朵惦念,些許傷感。傷感的不僅是友人記憶里的繁華和眼前蕭瑟的張家街,還有我與故鄉的距離。
我玩笑地與友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友人的笑藏着惋惜。我又笑着:「要是早點認識你就好了,可以吃到現在漸漸消失的小吃。」
漸漸消失,這個詞讓我想到許多味與情在世間似乎真的在漸漸消失。比如村莊裡的井和井中的古月;比如友人小時吃的老鱉戲水饃和老媽急,現在無從品嘗了;比如曾經的地名早已沉澱在記憶里;比如眼前的張家街再也難尋從前的華燈、玲瓏月和月下緊貼着的人影與腳步;比如剛剛從我身邊溜走的風。
作者簡介
夢影含心,本名陳水英,江西上饒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