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星子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中國當代作家星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孔子,萬世師表。若允許換一個稍顯親切的稱呼,我想稱之為先生。先生開創私學,收授弟子,弟子們慕名而來,「自行束脩以上」,先生沒有不教誨的。先生的弟子有若干批,年齡差別較大。《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路小孔子九歲,可能是年紀最大的學生,子張(即顓孫師)或許為最小,小孔子四十八歲,即孔子四十八歲時子張才出生。先生一生,《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弟子蓋三千焉」,較為有名的七十多人。 《論語》中記載了諸多先生與弟子之間的談話,既體現出先生光輝的教育思想,更顯現出與弟子非同尋常的關係。

親近如朋友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先生說,你們這些弟子以為我有什麼隱瞞嗎?我對你們是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不向你們公開的,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 先生的確如此!他的開心得意,他的苦悶煩惱,他的追求志向,都會向弟子說起,沒有距離,沒有見外,而是開誠布公,親密無間。

先生帶弟子周遊列國,尋求施展才華、改造社會機會,然而屢屢碰壁。縈繞在先生心裡的苦惱不悅,也唯有向身邊的眾弟子傾訴了。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句話是講給弟子子貢的。「沒有人知道我啊!不抱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有天吧!」這位偉大而又有親和力的思想家,把自己不為人知的落寞,懷才不遇的委屈,渴望救世濟民的理想,講給自己的學生。先生與弟子之間這一番毫不掩飾的傾訴,何異於朋友之間推杯換盞般互訴衷腸。

顏回、子路與先生閒談,先生提議各人說一說自己的志向。直率的子路每次都會第一個發言,等顏回講完之後,子路又迫不及待地問先生:「願聞子之志。」先生正是在子路的發問下,才道出了自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願望。這一番師生談話,先生沒有高高在上,弟子也沒有唯唯諾諾,師生在一起時,恰是一種讓人如沐春風的平等、舒適、親近、愉悅的狀態。

深情同父子

顏回是先生最欣賞最推崇的學生,《論語》中先生曾多次稱讚顏回的勤奮好學與安貧樂道,先生也自然很看重關愛他。《先進》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有關先生與顏回的小片段。「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生在匡地被囚禁了起來,顏淵最後才來。先生說:「我以為你是死了。」顏淵道:「您還活着,我怎麼敢死呢?」

這一則記載,這一種師生深情,不知曾打動了古今多少讀者!週遊在外,環境險惡,顏回又偏偏落在了後面,先生自己已被亂軍圍困,危急之中還擔心着顏回的安危。所以當顏回趕來時,先生竟也難掩着急與擔憂,直率地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最怕。而顏回的回答更是深情動人,是的,先生如父,先生還在,自己又怎能不愛惜生命!保全自我,正是為了要照顧好先生。此則記錄雖話語寥寥,但又發自肺腑,耐人尋味。 可惜顏回短命,32歲時就病死了,先生悲痛欲絕。「子哭之慟」,先生哭得很是傷心,痛哭流涕,還說這是老天爺要他的命啊!他的兒子孔鯉死時,或許也不過如此吧。顏回死後,門人厚葬。先生說:「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二三子也。」他遺憾顏回待自己如同父親,自己卻不能像對待兒子一樣對待顏回。顏回平時節儉樸素,家境又貧寒,如此厚葬,既不應該,想必也不符合顏回的風格心意,所以孔子如此抱歉的說。對於顏回,先生有推崇關愛,更有厚葬的遺憾,有師生之意,更有父子之情。

先生不只對德才兼備的顏回如此,對其他弟子也是這樣。弟子伯牛有疾,先生去看望他,伯牛應該是患有傳染病吧,先生便從窗戶握着伯牛的手,不斷感慨傷心:「這樣的人竟有這樣的病!」伯牛以及他的兒子仲弓都向先生學習,雖然家境貧寒,地位低下,先生依然親近鼓勵賞識。這樣一種情同父子的師生深情,世間能有多少?

相互為師生

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把持着衛國的朝政,南子很仰慕先生的才華,便召先生入宮,先生於是去見南子。【【性格】】直率的子路對此很不高興,他責備先生怎麼能去見這位名聲如此不好的女人。想必是子路有話直說,臉上寫滿生氣的魯莽激烈讓孔子的一切解釋都無濟於事,被逼得實在沒有辦法的先生於是對子路起誓:「我假若做得不對,就讓老天厭棄我吧!」每次讀到此章,都能讓人笑出聲來。這位距今兩千五百年的聖人,偉大之中竟有如此可親可愛的一面。雖然兩人相差九歲,但仍為師生關係,子路因為性格直率魯莽,常遭先生批評,但依然終身保持着對先生無以復加的親密與忠誠,也是先生最為信賴的弟子之一。而現在,面對這個小他九歲的不離左右的弟子的指責,先生不僅會有所解釋,情急之中竟採用發誓的方式來消除弟子的不悅,這段來自於子路的指責與約束,並非個例,《論語》中有數次記載,子路也的確左右過先生的決定。這對親密的師徒,在實踐中一起堅守修養道德,有時竟也互換身份,互為約束,互相規勸,即使對方有不滿也不會心生埋怨,即使有分歧也不改彼此親近。

伯樂與千里馬

孟武伯向孔子詢問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位弟子的品質才華,孔子明確而具體地介紹了這三位弟子的才具特長:子路可負責兵役軍政工作,冉求可當一個地方的行政總管,公西赤可負責外交。

這位孟武伯應該是來向孔子索要人才的,人才向來難得,更何況在那樣一個教育比較落後的時代,而孔子這裡自然是尋找人才的最好去處,於是孔子便向孟武伯介紹推薦,謙虛中透出誇讚。子路在眾多弟子中,軍事才華最突出,有統帥之才,自然可以負責軍政方面的工作;冉求是位綜合性人才,即使是「千室之邑」這樣一個很大的地方,他也能治理好;公西華熟悉禮儀,擅長做外交工作,因而可以負責接待外賓的【【工作】】。

讀《公治長篇》中的這一則,能夠感受到孔子話語中包含的對於弟子才幹的自信與自豪。即使感情再親密,也不能因為謙虛而埋沒了這些年輕人的才華,如同自己的孩子,雖然是晚輩小兒,但對你身上的灼灼光彩,從不吝惜讚美,並鼓勵弟子將才華與品質勇於實踐,用之於世!更何況,弟子的成長成才,源自於先生的苦心栽培,不倦教誨。《公治長篇》中另有一則,「子使漆雕開仕」,講的就是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有如此能賞識鼓勵宣傳推介弟子的老師,弟子也自然更有進取心、自信心、用世之心。後世人了解的那個顏回,其實是孔子口裡介紹的那個顏回,顏回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作品,也沒有當過官,他的才德能為後人所知,全靠孔子的推薦褒獎。可見孔子不僅教育有方,還是一位擅長做宣傳工作的伯樂式的好先生。 先生晚年喪子,所以日常的生活均由弟子們照顧。先生死後,弟子們如喪考妣,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三年才離開,子貢又繼續居住墓旁三年。今天的讀者難以想象,在朝夕晨暮的相處之中,先生到底有怎樣的學問、怎樣的人格,又與學生有着怎樣的感情,竟能讓原本單純簡單的師生關係,升華成這種結廬守孝三年六年地難以割捨!這一份山高水深的師生情意,若比起李白筆下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更要厚重多少倍!

先生對學問的學而不厭孜孜以求,先生淡泊名利、胸襟開闊、知行合一的高風亮節,先生對【【理想】】的熱切追求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春風化雨,潛移默化,滋養着每一個弟子的學養和品質。先生對弟子有教無類、悉心培養,先生與弟子之間毫無隱瞞、開誠布公,一日為弟子便終身作指導……回眸先生與弟子之間的種種,在感喟他以宗教般的赤誠用心教導弟子的同時,也讓我想起了李世民懷念魏徵的話,或許,我這個兩千五百年後的教師可以將之改為,以先生為鏡,可以知得失。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以此比喻來表達識才者對發現培養人才的重要作用。韓愈認為,對於千里馬這個特殊的事物來講,沒有被發現,實際上等於不存在,因為餵馬者會讓他吃不飽,力不足,美不外現。身為教師,若能有伯樂的眼光,發現人才,因材施教,培養人才,何嘗不是教育的成功,人才的大幸。

走近先生,【【感受】】到了聖人的可愛、隨和、坦誠、深情,體味着先生與學生之間的種種美好,也在敬慕之中生髮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難以掩抑的慚愧與自省。[1]

作者簡介

星子,陝西人,中學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