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蕨 (中醫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星蕨,中藥名。為水龍骨科植物星蕨Microsorium punctatum (L.) Copel.的全草。分布於華南、西南及台灣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損傷,痢疾。
星蕨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膀胱、大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用於淋症,小便不利,跌打損傷,痢疾。
星蕨相關配伍
治尿路感染:星蕨30g,石韋15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星蕨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
星蕨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星蕨形態特徵
附生,植株高40-60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粗6-8毫米,有少量的環形維管束鞘,多為星散的厚壁組織,根狀莖近光滑而被白粉,密生鬚根,疏被鱗片;鱗片闊卵形,長約3毫米,基部闊而成圓形,頂端急尖,邊緣稍具齒,盾狀着生,粗篩孔狀,暗棕色,中部的顏色較深,易脫落。葉近簇生;葉柄粗壯,短或近無柄,長不及1厘米,粗約3-4毫米,禾稈色,基部疏被鱗片,有溝;葉片闊線狀披針形,長35-55厘米,寬5-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長漸狹而形成狹翅,或呈圓楔形或近耳形,葉緣全緣或有時略呈不規則的波狀;側脈纖細而曲折,兩面均可見,相距1.5厘米,小脈聯結成多數不整齊的網眼,兩面均不明顯,在光線下則清晰可見,內藏小脈分叉;葉紙質,淡綠色。孢子囊群直徑約1毫米,橙黃色,通常只葉片上部能育,不規則散生或有時密集為不規則匯合,一般生於內藏小脈的頂端。孢子豆形,周壁平坦至淺瘤狀。[1]
星蕨生長環境
附生於海拔500-1100m的林中老樹幹或牆壁石上。分布於華南、西南及台灣等地。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利尿。治尿路感染、痢疾等地。」
附註
功效相近的同屬植物尚有:近星蕨Microsorium subpunctatumChing,又名:青骨石韋(南寧)。分布於廣東、廣西。
星蕨繁殖方法
星蕨分株繁殖:分株是將其根狀莖截斷作為繁殖體,是星蕨最簡易便捷的繁殖方式。根狀莖的生長速度較快,一般半年左右即可進行切段繁殖,切段長度為10厘米左右,一般應帶有3-4片葉,並剪去老葉。長期未進行切斷分株的情況下,原植株的橫走莖已經交錯生長,不易於梳理,可用枝剪直接剪斷成數片,每片另種一盆。
孢子繁殖:星蕨葉片背面會產生很多孢子,可採用孢子進行大量繁殖。選用一般的栽培基質,高溫蒸汽滅菌後裝盆,充分淋透,然後用小刀刮取孢子直接撒播在上面,再用薄膜或玻璃片覆蓋即可。溫度保持在28℃-30℃之間,從播種到出葉需要2-3個月。當孢子體長出3-4片葉後移栽,苗高10-15厘米時栽入花盆。為刺激孢子萌發,播種前可用300千克/升的GA3溶液處理5分鐘。[2]
星蕨栽培技術
星蕨適度光照可促進葉片生長,植株健壯,同時可以使葉片顏色鮮艷。當環境溫度低於12℃時,星蕨生長几乎處於停滯狀態,甚至會出現枯葉,此時可將枯葉直接剪掉。若低溫持續較長時間,也可將所有葉片全部剪掉,待溫度回升後,新葉將很快萌發。
環境相對濕度對於星蕨影響不大,但當植株同時萌發多個拳卷葉時,應保證濕度在65%以上,並注意及時噴淋,以補充空氣中的水分。失水往往造成嚴重的後果,剛伸展開的拳卷葉最幼嫩,如濕度過低,細胞極易失水,嚴重影響葉片生長甚至出現畸形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