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夜喜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夜喜雨》
唐代詩人杜甫創作成都夜雨的景象

《春夜喜雨》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緻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

杜甫最美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名句,美得令人心醉,千年無人超越。 浣花溪畔,他下地耕作,上野拾柴,與農人為伴,與農人為友,所以他深深理解農人對春雨的感情。不同於朱佩弦、韓昌黎和志南對春雨的"愛",杜甫對春雨的"喜"是勞動人民最真實地想法,它關乎勞動人民的飯碗,它關乎勞動人民的收穫,是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因陝西旱災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作品原文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詞字解釋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乃:就。

發生:萌發生長。

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曉:天剛亮的時候。

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紅濕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變得沉重。

重:讀作zhòng,沉重。

錦官城:成都的別稱[1]

解釋

這一場雨就好似選好時候,正當春天萬物生長之時就隨即降臨。細雨隨着春風在夜裡悄悄來到,它默默地滋潤萬物,沒有一點聲音。雨夜中,田野間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漁船上燈火獨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來看看,錦官城裡該是一片萬紫千紅吧!(看看帶有雨水的紅花之地,就會看到在錦官城裡的花因沾上雨水而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2]

賞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此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文章中雖沒有一個喜字,但四處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發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讚美之情。

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

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很細緻,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聯繫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 通過以上對詩句的分析,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的: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對於這珍貴如油的春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而當春雨飄然降臨的時候,詩歌意在盛讚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讓人能感受到當時的情景,這不能不令人驚嘆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的藝術功力。此外,詩歌細節的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體物察情的優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間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

「花重錦官城」,着一「重」字,準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後錦官城花朵紅艷欲滴,飽含生機的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的盛讚之情。「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濛、色彩迷離的氛圍。總之,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鍊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來對比賞讀,讀者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

詩歌一開頭(首聯)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這裡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的確,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是多麼「好」。

第二聯(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稱讚春雨霏霏、悄無聲息的特點,而且表現了它無私的品質。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着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着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着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着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這兩句也是名句,比喻無微不至的關愛與和風細雨的教誨。「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很不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時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市南)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

這首詩寫的是「雨」,詩人敏銳地抓住這場雨的特徵,從各個方面進行描摹。前兩句寫了下雨的季節,直接讚美了這場雨的及時。雨仿佛知曉人們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時候悄然來臨。後面六句集中寫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點漁火若隱若現。詩人於是興奮地猜測:等到天明,錦官城裡該是一片萬紫千紅吧。詩中沒有一個「喜」字,但從'潛"「潤」「細」「濕」等字,都體現着詩人的喜悅之情。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3]

名家點評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紅濕」二字,或謂海棠可當。此詩絕唱。

明人胡應麟《詩藪》:詠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襲,雖風華競爽,而獨造未聞。惟杜諸作自開堂奧,盡削前規。如題《月》:「關山隨地闊,河漢近人流。」《雨》:「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雪》:「暗度南樓月,寒深北浦雲。」《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皆精深奇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格則瘦勁太過,意則寄寓太深。

明人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五字可作《衛風》靈雨註腳(首句下)。譚云:渾而幻,其幻更不易得(「隨風」二句下)。譚云:以此句為雨境尤妙(「江船」句下)。譚云:「紅濕」字已妙於說雨矣,「重」字尤妙,不濕不重(末兩句下)。 明人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此詩妙在春時雨,首聯便得所喜之故,後摹雨景入細,而一結見春,尤有可愛處。

明人王嗣奭《杜臆》:「野徑雲俱黑」,知雨不遽止,蓋緣「江船火明」,徑臨江上,從火光中見雲之黑,皆寫眼中實景,故妙。……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

清人黃生《唐詩摘鈔》:雨細而不驟,才能潤物,又不遽停,才見好雨。三、四緊着雨說,五、六略開一步,七、八再綰合,杜詠物詩多如此,後學之圓規方矩也。五、六寫雨境妙矣,尤妙能見「喜」意,蓋雲黑則雨濃可知。六襯五,五襯三,三襯四,加倍寫「潤物細無聲」五字,即是如倍寫「喜」字,結語更有風味。

清人仇兆鰲《杜詩詳註》:雨驟風狂,亦足損物。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隨風」二句下)。

清人何焯《義門讀書記》:「野徑雲俱黑」,此句暗;「江船火獨明」,此句明:二句皆剔「夜」字。「曉看紅濕處」二句,「細」、「潤」故重而不落,結「春」字,工妙。

清人張謙宜《繭齋詩談》:「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此是借「火」襯「雲」。「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此是借「花」襯「雨」。不知者謂止是寫花,「紅」下用「濕」字,可見其意。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近人評此詩云: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是已,然非有意為之,蓋其胸次自然流出而意已潛會,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詮者,如此若有意效之,即訓詁語耳。 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起有悟境,於「隨風」、「潤物」,悟出「發生」;於「發生」悟出「知時」也。五、六拓開,自是定法。結語亦從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個個咀含而出。「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上四俱流水對。寫雨切「夜」易,切「春」難:此處着眼。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李子德云:詩非讀書窮理,不至絕頂;然一墮理障書魔,拖泥帶水,宋人遠遜晉人矣。公深入其中,掉臂而出,飛行自在,獨有千古。

清人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首剔「春」字,次點「春」字,三點「夜」字,四、五明畫「夜」字,六傍托「夜」字。五、六承「無聲」來,只寫「夜」字耳。《初月》詩末句「晴」字,此末句「濕」字,綰合處並無着力瞻顧之痕。 清人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起結多不脫「喜」意。

近人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紀昀: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隨風」二句,雖細潤,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後四句傳神之筆,則非餘子所可到。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視頻

【語文大師】春夜喜雨——唐 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參考資料

  1. 春夜喜雨 古詞文網;
  2. 春夜喜雨 古詩文網;
  3. 春夜喜雨 古詩文網,發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