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天奏鳴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天奏鳴曲

來自360的圖片

《春天奏鳴曲》是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的別名,創作於1801年,F大調,通常也被稱作《春天奏鳴曲》(the Spring Sonata)。

基本信息

春天奏鳴曲簡介

樂曲的四個樂章為: 1. Allegro

2. Adagio molto espressivo

3. Scherzo: Allegro molto

4.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 《春天奏鳴曲》寫於1800年左右,是貝多芬早期階段的創作,由於此曲第一樂章所蕩漾的青春氣息,被人們恰當地稱為"春天奏鳴曲"。儘管這首樂曲寫於貝多芬的早期,但與海頓、莫扎特的真正古典主義音樂相比還是不一樣,它充滿自信樂觀的精神信念,表達了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這首奏鳴曲一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快板樂章。

第一樂章一開始,小提琴奏出了器樂化的抒情歌唱主題,這是這首奏鳴曲中最著名的一個主題,一股春風頓時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

經過一個遠關係調的簡短連接部以後,進入副部主題。這是對青春年華的另一側面的刻畫,這段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對比,它充滿蓬勃的朝氣,剛健和充滿生機,具有不可阻止的動力性。副部也同樣被鋼琴緊接過來重複了一遍。

展開部比較短小,同貝多芬中期創作比較沒有多少戲劇衝突和複雜曲折的調性變化。再現時與呈示部主題出現的順序交換了,最先有鋼琴奏出主題旋律,然後由小提琴重複。比較特別的是再現的和聲不是通常的屬和弦到主和弦,而是以一個F大調的中音大三和弦引導出主和弦。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一個慢板樂章,比較簡單的三部曲式結構,但有一個比較長的結束段。

慢板旋律先由鋼琴演奏,小提琴與之親昵對話,小提琴雖然只用了很簡單的音型,但與鋼琴的二重唱效果極佳。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為諧謔曲。

這是一個復三部曲式,每一個部分又分為兩段。開始的主題由鋼琴奏出,活躍和充滿彈性的節奏。

三聲中部改變了前面斷斷續續的節奏,以連續不斷的快速流動音型與第一段形成對比。

第三段以da capo 形式原樣重複了第一段。

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是一個迴旋奏鳴曲樂章,結構為A-B-A-C-A-B-A,一共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主題首先在鋼琴上奏出,這段旋律情緒活潑,由三個向下的模進環節組成:

第一主題的最後一次出現時進行了變奏處理,首先是鋼琴的變奏,使用了很富於鋼琴化的音型,使旋律隱隱約約,但可以分辨;然後是小提琴的變奏,小提琴變奏主要在節奏上突出了附點特徵。整個奏鳴曲最後在鋼琴與小提琴的對話中愉快的結束 。

樂評

春天來了,帶來溫馨和生機。

音樂作品中描寫春天題材不勝枚舉。貝多芬創作於1801年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春天"作品24號,不論其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是經典音樂中的珍品,深受廣大樂迷歡迎。

"春天"奏鳴曲讚頌大自然美好,同時反映人類誠摯思想情感。全曲四個樂章,以樂觀向上、生氣勃發為基調,易於被剛剛開始欣賞古典音樂的人所接受。

首樂章,在鋼琴分解和弦襯托下,小提琴直接切入主部主題,優美流暢至極,宛如汩汩清泉沁人心肺。這青春朝氣旋律正是貝多芬這段時期生活寫照,充滿陽光、愉悅。副部主題,小提琴在鋼琴鏗鏘有力音型伴奏下,激昂高歌,洋溢着貝多芬式的豪氣,與主部主題形成強烈對比。

慢板樂章是一首非常動人的浪漫曲,僅有的一個主題先由鋼琴彈奏而出,接着小提琴反覆出現紓緩而又悠揚的牧歌式曲調,寄予對大自然深深熱愛。小提琴與鋼琴一唱一和的對答似一對戀人傾訴衷情。樂曲轉入降G大調更增添一層親切和溫暖,思想感情進一步升華。

第三樂章短小精悍,僅有一分多種的明快的詼諧曲,跳躍的頓音,活潑生動,帶着天真稚氣。結構方整,每句以8小節為基本長度。

末樂章迴旋曲充滿樂觀情緒。連綿不斷的主題穿插二個副主題(插部),勾勒出一幅陽光明媚、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燦爛畫面。

摺疊

作者簡介

貝多芬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後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

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

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裡工作。這種嚴酷的童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貝多芬主要作品

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大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序曲《柯利奧蘭》、降E大調第 5號鋼琴協奏曲《皇帝》、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大調第9弦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號、c小調第8鋼琴奏鳴曲《悲愴》、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號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1]

參考文獻

  1. [1], 酷我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