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春日行》 | |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
《春日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用樂府古題創作的古詩。
此詩旨在諷刺封建帝王們好神仙,求長生而不成功,而提倡道家無為的治國之術。詩人借用祝壽之機,用黃帝升天的故事來勸告唐玄宗要清靜無為,休養生息,才能治國安民。全詩語言如行雲流水,婉轉動聽。
此詩當是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或四載(745年),李白應詔入京以後待詔翰林時所作。明胡震亨云:「鮑照《春日行》詠春遊,太白則擬君王遊樂之辭。」唐玄宗春日泛遊白蓮池,召李白作辭。時李白已酒醉翰林苑,乃命高力士扶以登舟,即興而作此詩。
清代陳沆《詩比興箋》這樣評價:「此以王道諷求仙也。不直譏求仙,而曰『帝不去,留鎬京。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以反規荒廢萬機之失,明不如王道太平之可慕也。孰謂太白不聞道,但賦凌雲飄遙之氣者?」
作品原文
《春日行》[1]
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佳人當窗弄白日,
弦將手語彈鳴箏。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樓船蹙沓波浪驚。三千雙蛾獻歌笑,
撾鍾考鼓宮殿傾,萬姓聚舞歌太平。我無為,人自寧。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雲輧。帝不去,留鎬京。
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小臣拜獻南山壽,
陛下萬古垂鴻名。
詞句注釋
⑴春日行:樂府舊題。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六十五列於《雜曲歌辭》。南朝宋鮑照有《春日行》。蕭士贇注云:「《春日行》者,時景二十五曲之一也。」《樂府古題要解》無此題。
⑵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此指雲霄。王琦注云:「紫清似為紫微清都之所,天帝之所居也。」
⑶「佳人」句:王琦注云:「何子朗詩:『美人弄白日,灼灼當春牖。』」
⑷弦將手語:弦與手摩擦而成聲,即以手彈奏之意。手語,手彈樂器,以樂聲為語。
⑸升天行:古樂府曲名。《樂府詩集》列於《雜曲歌辭》。
⑹天池:指御園中的池沼。泛蓬瀛(yíng):繞着湖中的假山泛遊。蓬瀛,傳說中的海中仙山蓬萊、瀛洲。此指天池中的小島和假山。
⑺蹙(cù)沓(tà):密集迫近貌。
⑻雙蛾:這裡指宮女。蛾,蛾眉,一女有兩眉,故稱雙蛾。
⑼撾(zhuā)鍾考鼓:敲鐘擊鼓。撾、考,皆擊也。
⑽我無為,人自寧:這裡指無為而治。《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
⑾三十六帝:道教傳說有三十六個天帝。
⑿雲軿(píng):這裡指仙人在雲中乘坐的有帷有蓋的車子。軿,有帷有蓋的車子。
⒀鎬(hào)京:西周國都,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自漢武帝後遺址淪陷。這裡指唐都城長安。
⒁「安能」二句:《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見之。再拜稽首問曰:「吾聞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蹷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久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窅冥之門矣。」軒轅,黃帝名。黃帝騎龍升天事,見《史記·封禪書》。窅(yǎo)冥,深遠幽隱的樣子。窅,同「窈」。入窅冥,升天之謂也。
⒂小臣:李白自稱。南山壽:喻壽命長,為常用祝壽之語。語出《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行,如日之生,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⒃「陛下」句: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台階。天子陳侍衛於台階下,以御不測。群臣對天子說話,不敢直呼,呼台階下侍衛以告天子。垂,流傳。鴻名,大名。
白話譯文
深宮的高樓高聳入雲,宮殿中的大柱子上盤着金龍。
當窗的佳人在白日下縴手調箏,發出優美的樂聲。
春風將曲子徐徐吹進君王之耳,原來這是一首仙人之曲,曲名叫《升天行》。
眾多樓船繞着天池中的蓬萊仙島,接沓而行,船下的波浪發出嘩嘩的響聲。
三千名宮娥在船上載歌載舞,撞鐘擊鼓之聲震得宮殿發出轟鳴。
群臣和百姓們也都翩翩起舞,歌頌天下太平。
君王實行無為而治,天下百姓自然安居樂業。
天庭上三十六個天帝要來迎接,仙人們紛紛駕着雲車翩然而下。
但是當今之聖明天子,要留在都城與民同樂。
他怎忍心像軒轅黃帝那樣,丟下群臣百姓獨自一個人去升天成仙呢?
小臣謹向陛下拜祝:祝聖上壽比南山,願陛下的鴻名,永垂後世,萬古留芳!
作品鑑賞
《春日行》是樂府時景二十五曲之一,本詠春遊,李白擬作詠君王遊樂之詞。在這首樂府詩中,李白借用向唐玄宗祝壽之機,用黃帝升天的故事,規勸唐玄宗無為而治,為民休養生息,與民同樂,發揮了詩歌的隱諷作用。
此詩主要內容是諷刺封建帝王們好神仙,求長生而不成功,提倡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之術。「我無為,人自寧」,「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為全詩主旨。
全詩可分為三段。開頭六句為第一段,寫帝王們身居豪華富麗的宮殿,身邊美女嬌娃成群,享盡人間榮華富貴,而對此仍不滿足,妄想成仙升天。中間五句為第二段,寫帝王遊冶苑池,宮女歌笑,鐘鼓齊鳴,百姓祝福。這一段濃墨重彩,寫盡了帝王們極盡聲色的奢靡生活,看似歌功頌德,暗含諷諫之意。最後十句為第三段,表達詩人的觀點:求神成仙是不可能成功的,不可能像軒轅黃帝那樣聆聽到廣成子的教誨,也不會像軒轅黃帝那樣乘龍上天,最終還得留在自己的京城。只有清靜無為,才能治國安民。末二句,企望唐玄宗成就偉業,垂名萬古。
大多數獻給皇帝的詩歌都比較拘謹,生怕有不當之處,李白的這首樂府詩,寫如行雲流水,婉轉動聽,應該說是成功的。既飄飄欲仙,又不卑不亢,規勸之意明顯,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