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日醉起言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日醉起言志》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春日醉起言志》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李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奉詔入京,供奉翰林。由於他嫉惡如仇,性情孤傲,不肯與李林甫、高力士等同流合污,很快受到排斥打擊。他感到官場的黑暗污濁,內心感到十分苦悶,常常以酒澆愁,這首詩就是他醉歌中的一首。

此詩前人或認為是天寶四載(745年)李白居東魯時的作品,或認為是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李白居安陸時所作。

此詩寫作者融化在酒的溫柔鄉,在醉意朦朧中,以新的眼光發現新的天地,躲避在自然與音樂的寧謐之境,用及時行樂的灑脫姿態來化解失意,隱含了作者對醜惡黑暗的社會現實的批判。全詩語言流麗酣暢,雖然深受陶淵明詩風的影響,但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風格。

作品原文

春日醉起言志[1]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⑴。

覺來眄庭前⑵,一鳥花間鳴。

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

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

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白話譯文

人生在世如一場大夢,有什麼必要辛勞終生。

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就如一堆爛泥臥在前庭。

醒來向庭院中看去,一隻鳥兒正在花間飛鳴。

請問這已是什麼時候?春風只顧與流鶯細語聲聲。

對此我想發一通感慨,但還是對酒自飲自傾。

高歌一曲邀請天上的明月,曲終又使我沉醉忘情。

作品鑑賞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將人生看作是一場夢,認為人生不過是一場虛幻,唯有育化萬物又為萬物歸宿的「道」及普渡眾生的「佛法」,才是真實的,永恆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來忘卻這如夢的人生。詩人通過醉酒表達了對醜惡黑暗的社會現實的批判,同時在醉意朦朧中,以新的眼光發現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樂趣。當詩人從醉夢中一覺醒來的時候,覺得煩囂的塵世已變得分外安寧:「覺來眄庭前,一鳥化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庭前花叢中,有一隻小鳥在鳴叫,原來春天已經到了。原來世界中還有這樣鳥語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這種幽美之境與其說是大自然的賜與,不如說是詩人心境的表現。他醉前竟百視而不一見,而如今在醉後醒來才突然發現,正是因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後平靜了下來,他才會在安謐寧靜的春光里發現了以前不曾發現的幽美之境。這種發現,猶如哲學上的頓悟,使人突然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脫俗的另一個世界,一切人間的憂慮和煩惱,都不復存在了。在這裡寵辱皆忘,只有審美的觀照、心靈的寧靜。

對於這種醉後悟道境界的突然到來,詩人非常高興,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沒有這種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讓這種心境多持續些時候,怕自己過早地酒醒,又回到殘酷的現實社會中來,被種種憂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還得再喝上幾杯。「對酒還自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對酒狂歌,逍遙自得,久久地陶醉在無憂無慮的世界裡。

這首詩深受陶淵明《飲酒》詩的影響,是「擬陶之作」,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風格,寫得「流麗酣暢」,不像陶淵明那樣沉靜、淡泊,只在沉醉的時刻,有些陶淵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來,就又回復到豪放曠達的李白了。

名家點評

楊齊賢、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詩》:楊齊賢云:太白此詩,擬陶之作也。

高棅《唐詩品匯》:劉云:流麗酣暢,欲勝淵明者,以其尤易也。詩皆如此,何以沉著為哉?范槨云:諸五言皆有晉宋間風,而此更超然。

李東陽《麓堂詩話》:太白天才絕出,真所謂「秋水出芙蓉,天然去離飾」。今所傳石刻「處世若大夢」一詩,序稱「大醉中作,賀生為我讀之。」此等詩皆信手縱筆而就,他可知已。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處世若夢,勞生無益,悟此理者誰耶?太白厭世而逃於酒,終日酣飲自適,可謂達生矣。

徐增《而庵說唐詩》:此詩極摹陶靖節,陶卻自然。李一味擺脫,筆有逸氣,往往見才,是不及陶處。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吳昌祺曰:有感時之思,而不覺自得於酒;有高歌之興,而不覺遽忘其情:此意正佳。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純乎天趣,勿但以語妙賞之。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云:「一鳥花間鳴」,幽極。妙在不判山「幽」字,始覺後人拙露。嚴滄浪曰:甚適,甚達,似陶,卻不得 學陶。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李白:不朽的詩人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