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來薺菜香(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來薺菜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春來薺菜香》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春來薺菜香

星期天早晨,離開住地外出進山徒步鍛煉,在一條狹窄彎曲的山路上,突然碰見幾個從城裡來的中年婦女。只見她們每人左手拎着一個鼓鼓飽飽的塑料袋,右手拿着一把小鐵刀,一邊高高興興談笑風生往山下走,一邊還東瞅西看着在路邊草叢裡尋找着什麼……

待與她們走近了,我才透過她們手上拎着的白色的塑料袋看到,原來她們在挖薺菜。

那一棵棵毛絨絨、青蔥蔥、水靈靈的薺菜,立即把我的眼晴點亮,使我心中油然而生一腔濃濃的鄉情。

薺菜是一種極為平凡的野菜,葉片呈長條形,葉緣長滿鋸齒狀尖刺,葉片正面和背面遍布密密麻麻絨毛,看上去既柔和清爽,又俊俏美麗,儼然一個個純樸美麗的村姑,人見人愛。

薺菜的生命力很強,每年二三月間,當別的植物都還在冬的餘威中枯寂沉睡的時候,不用播種,不用澆水,就自自然然生長出來了。

它們既不擇地形,也不選環境,只要是有一撮泥土和一絲水汽的地方,都能生長,且十分耐瘠耐旱。所以不管是山野里還是田坎邊,無論是道路旁還是籬笆下,抑或是荒地中及溪流畔……都能見到它們身影。

薺菜又名芊菜、香菜、菱角菜、地米菜、地地菜等,營養非常豐富。

它含有十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烹調後清香飄逸。它所含有的胡蘿蔔素與胡蘿蔔相等,維生素C含量也很高,並富有鈣、磷、鐵、鉀等礦物質。它可以做湯、包餃子、餛飩,烙餡餅也是鮮香可口。

薺菜為十字花科薺菜屬中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還是一種很好的藥物。古代醫學書籍《名醫別錄》稱它「甘溫無毒,和脾利水」。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則對之有「明目益胃」之說。

它味甘,性微寒,有止血解毒,涼血止血、降壓利尿、清腸明目等功效。適合用於高血壓、眼底出血、齡齦出血、產後出血、尿血、便血、吐血、咯血等,對治療痢疾、腸炎等也有一定療效。肺結核病人用薺菜作食療,不但可以止痰中帶血,還能促進病灶癒合,因為薺菜酸是有效的止血成份,可以用於各種出血症。

正因如此,我國民間不僅向來有「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俗語,還有許許多多描寫它們歌頌它們的詩詞,以及吃食它們的佳話。

我國最早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邶風·谷風》篇里「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既足以證明人們食用薺菜的歷史源遠流長,還足以說明古人早就知道薺菜味道之美了。

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非常喜愛吃薺菜,並稱之為「天然之珍」。他讚美薺菜「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在貶官外放期間,他喜歡用薺菜、蘿蔔和粳米,不加調料做羹食用,還發明了一種薺菜和米煮的粥,自稱「東坡羹」。他的詠薺名句:「時繞麥田求野薺」,更是形象地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春日村婦和兒童握着小刀、挎着竹筐,紛紛到麥田坎兒上尋挖薺菜的生動場景。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四川眉山老家自己烹製出「東坡羹」,吃了之後還寫出了這樣的詠薺佳句:「薺糝芳甘妙絕倫,啜來恍若在峨岷。蓴羹下豉知難敵,牛乳抨酥亦未珍。」

愛國詩人陸游是一位烹調高手,平生最愛食薺菜,堪稱真正把吃薺菜作為雅事的第一人。

他的《劍南詩稿》中有不少食薺贊薺的詩句:「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手烹牆陰薺,美若乳下豚」。

羔豚即乳豬,薺菜羹和粥,比鮮糯香嫩的烤乳豬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陸游對薺菜的喜愛到了何種程度。「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更是道出了陸游對薺菜的迷戀程度,而「小著鹽醯和滋味,微加薑桂助精神」則寫到了值得後人效仿的食薺的方法:涼拌薺菜。

在所有詠薺的詩詞中,流傳最廣、堪稱代表的,當算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鷓鴣天·代人賦》。

詞中的句子「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意思是說當城市中的桃花、李花害怕風雨,並被它們吹打凋落的時候,野外小溪邊的薺菜花卻不畏懼風雨,正喜氣盈盈、朝氣蓬勃地迎春盛開。生動地為我們描繪出了薺菜在早春時節從泥土裡萌出,給人們帶來春天信息的喜人景象。

辛稼軒對薺菜適應環境、不畏風雨、堅強不屈的特性進行了最美的禮讚。

此外,還有很多以薺菜為題材的詩。如齊人卞伯玉的《薺賦》:「終風掃於暮節,霜露交於杪秋。有萋萋之綠薺,方滋繁於中丘」,明朝陳繼儒的《十畝之郊》:「十畝之郊,菜葉薺花,抱瓮灌之,樂哉農家」,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三春薺菜饒有味》:「三春薺菜饒有味,九熟櫻桃最有名。清興不辜諸酒伴,令人忘卻異鄉情」等等,都是詠薺頌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絕妙華章。

我的故鄉漢中平原,北臨高峻陡峭的秦嶺,南屏綿延悠長的巴山,中間是自西向東迤邐而去的漢江。兩山夾一川的地形,使這裡一年四季氣候溫暖濕潤,各種植物都可以繁衍生長。薺菜更是這片土地上隨處可見的物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難時期,每年到了二三月間青黃不接之際,以野菜中的薺菜充飢,就成了家常便飯。

我清楚地記得,每年一過完春節,自然界還處於萬物蕭蘇、一派死寂之時。村子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都紛紛出動,一人手裡拎一個籃子,拿一把小刀,去籬前屋後,田間地頭,山野坡梁,河邊溪畔,竹林樹叢……四處逡巡着,尋找剛出土不久十分鮮嫩清香的薺菜。由於挖它們的人太多,過不了多少日子,到處都被挖得乾乾淨淨。可一嗣幾場春雨下過後,它們又都齊刷刷悄無聲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供鄉親們繼續釆挖。

正是因了這種野菜的救濟,村里人才艱難地熬過了一年又一年飢餓難耐的時光。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初國家對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將土地從生產隊下放到戶,農民收穫的糧食多了,不再為一日三餐發愁為止。

可現在,隨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家都普遍思謀着,不但要吃好,吃飽,還要吃得健康。於是回歸自然,過去貧窮歲月里人們用來充飢的野菜,就又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還成了無污染無公害純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看吧,春光融融時,人們餐桌上,青花瓷碗裡,盤碟中,盛滿的不啻是香噴噴的薺菜,還是大好的春光和綠色的、淡雅的、和風細雨的柔情。

又是一年芳草綠,萬物復甦展生機,迎着和煦的春風,沐浴着明媚的春光,人們品味着古詩詞字裡行間和碗碟里綠茵茵的薺菜,仿佛有一股股濃濃的香味飄飄裊裊撲鼻而來。此時讓我們陶醉的不僅僅是味蕾,當然還有一顆期望品嘗薺菜的心。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