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潮(屠格涅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小說寫於1871年,而在它背後,有着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題材,這個故事發生在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遊歷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的途中,來到德國城市法蘭克福。在那裡他偶然踏進一家糖果店,想喝一杯檸檬汁。恰遇店主的女兒向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那個美貌異常、氣質非凡的女孩子,使他頓生愛慕之心。只是由於後來匆匆離去,愛情的種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這段讓屠格涅夫始終銘記在心的故事,便成為了他30後創作《春潮》的底稿。小說開頭部分的情節與他的經歷幾乎毫無二致,但這並不是他的自傳體小說,因為他只是把那段經歷作為小說的引子,之後的部分則是由他想象而成。

作者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後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誌撰稿,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制下農民和地主的關係。 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從19世紀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

內容預覽

歡快的歲月,幸福的時日 恰似春水悠悠,已經一去不留! 引自古老的抒情歌曲 夜半一點多鐘他回到自己的書房。打發走點燃燈燭的僕人,他便猛然坐到壁爐邊的安樂椅里,用雙手捂住了臉。 他還從未感覺到這樣疲乏肉體的與精神的。整個晚上他是與可人的女士們和有教養的男士們度過的;有幾位女士頗具幾分姿色,男士們幾乎個個都智慧過人,才華出眾;他本人的談吐也相當成功,甚至非常精彩,因此被羅馬人稱作taedli-umVitae的那種生之煩惱,還從來沒有以那樣不可抗拒的力量來左右他的心情,折磨得他透不過氣來。假如他再年輕幾歲,或許會由於苦悶、無聊、憤懣而哭泣起來,如同苦艾的苦味一樣強烈,灼人的苦痛充溢了他的整個心靈。一種縈迴不去的厭煩心理,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