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熙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熙院
圖片來自國搜百科

春熙院,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中的長春園以北,是清朝「圓明五園」之一。

圓明五園簡介

在清朝圓明園鼎盛時期是由五個園子組成,合稱所謂「圓明五園」。即圓明園中包括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熙春園和春熙院這五個御園。其中,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為「圓明三園」,現為圓明園遺址公園。其餘兩園是位於今清華大學範圍內的熙春園,以及位置長期存有爭議的春熙院。

遺址的爭議

熙春園經清代園林史專家張寶章、苗日新的考證,其位置在今清華大學範圍,已成定論。唯有春熙院究竟在哪裡爭議較大。許多學者認為春熙院位於今北京大學校園的北部區域,「未名湖以北的鏡春、朗潤、鳴鶴三園一帶」。但也有學者根據樣式雷《圓明園以東水道圖》認為春熙院應當位於長春園以北[1]

遺址的首次確認

2017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發布消息稱,近日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清史研究所何瑜教授首次確認第五園春熙院位於圓明園東北角、長春園的西洋樓遺址北側,總面積大約150畝。何瑜根據史料確定春熙院位於圓明園的東北角,南面隔着園牆便是長春園的西洋樓。

歷史概述

乾隆朝之前,春熙院是一座賜園「淑春園」。以前學者以為位於今北京大學的淑春園後來變成了春熙院,但實際上該淑春園是和孝公主下嫁時的賜園,和春熙院無關;而長春園以北的淑春園才是御園春熙院的前身。上述兩個淑春園的園名相同,但地點不同[1]

人文學院清史研究所何瑜教授認為,根據清朝樣式雷圖檔及學者考證,春熙院的前身淑春園可能是康熙帝二十四子諴親王允祕的賜園。清朝樣式雷圖檔中,圓明園東北角與長春園以北有個缺角,在該缺角內有湖泊和山形地勢,顯示此處曾是座園林。 乾隆十年開始興建的長春園,北部並未與圓明園北牆取齊,可能是因為乾隆帝要照顧叔叔諴親王允祕,而沒有收回允祕的賜園淑春園[1]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已經被收歸內務府的原賜園淑春園(位於長春園北),設八品苑副一人,負責該園管理。乾隆四十七年正月(1782年),奉旨將「淑春園更名春熙院」,春熙院及「圓明五園」由此形成[1]

嘉慶七年(1802年),嘉慶帝將春熙院賜給四女莊靜固倫公主。自此,春熙院被劃出整個圓明園的範圍外,1780年到1802年春熙院作為「圓明五園」的組成部分僅僅存在23年。

[[[道光帝]]在[道光]]二年(1822年),將熙春園一分為二,分別賜給弟弟綿愷綿忻[1]

乾嘉之際,春熙院北鄰清河,園外河灘濕地多有野鴨、野鳥,園西順着圓明園北牆可遙望北京西山。乾隆帝曾作《披霞榭》詩一首贊曰:「澄淡映紫碧,波谷含雲綺。」春熙院有南宮門以及西宮門,南宮門內有三孔板橋,過橋便是主殿春潤堂。春熙院內有兩個小湖,之間連有溪水,湖中有島。全園主要景點共十三、四處,包括春潤堂、三間樓、鶴來軒、點景樓、融綠堂、凝芳軒、靜香閣、披霞榭等[1]

現況概述

21世紀初,春熙院早已沒有任何遺蹟,舊址已成為圓明園北牆外的二河開21號院,違建面積曾達7萬平方米,2015年底該院外來人口1萬餘人,被稱作北京市海淀區五環內的最大違建群,2017年5月底違建已全部拆除[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