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覺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昭覺寺,位於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在唐貞觀年間(627-649)改為佛剎,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宋崇寧年間(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說法於寺,復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蔥蘢,為成都著名古剎之一。1983年,昭覺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四川重點佛教寺院。昭覺寺,也是我國重點的佛教活動場所,不僅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更有川西「第一禪林」之譽。
中文名稱 昭覺寺
地理位置 成都市成華區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8:00~17:00
門票價格 免費
美 譽 川西「第一禪林」
周圍景點 成都動物園
宗 教 佛教
修建年代 唐朝貞觀年間(627-649)
現任方丈 慈青和尚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四川省成都市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歷史沿革
昭覺寺在漢朝是眉州司馬董常的故宅,宅號「建元」。唐朝貞觀年間,初名「建元寺」。唐宣宗時賜名「昭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唐代高僧、禪宗曹洞宗傳人休夢禪師任建元寺住持,他興工構殿,擴建寺廟,並奉旨改寺名為「昭覺」。休夢禪師在昭覺寺住持23年,他言峻機悟,啟人思維,曾應召為僖宗說法,僖宗賜他紫磨納衣三事,龍風毯一件,寶器盛辟支佛牙一函。五代十國時,戰亂迭起,昭覺寺僅存「房舍五間,田土三百廛」。後殿堂衰頹,寺廟荒蕪。
寺內住持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蜀獻王迎接智潤禪師任昭覺寺住持,並擴建寺廟。據清代李羽中靄《重修昭覺寺記》記載:「明蜀獻王又拓之,周圍牆垣繚繞七百餘丈,紺殿綺雲,金身撐漢,以致藏閣僧廊,諸天佛祖,莫不宏麗俱備。」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於兵火。清代高僧破山和尚發起重建,並開荒種田,植樹造林,修築石堰7.5公里。清康熙二年(1663年),丈雪法師在此結茅禪居,籌款重建,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圓覺殿、天王殿、金剛殿、說法堂、藏經樓、八角亭等殿宇,重塑佛像,迎請佛經,恢復叢林大觀。康熙十二年(1673年),佛冤法師任昭覺寺住持,又繼建先覺堂、御後樓、五觀堂,客堂、鐘鼓樓及寮房300餘間。
建築格局
昭覺寺位於成都市二環路外動物園背後的青龍場,與成都動物園相連,據老人們說動物園當年都是寺廟的一部分,可見昔日寺廟的壯觀[1] 。「第一禪林」便是現昭覺寺的大門。原來有着「昭覺寺」匾額的大門緊鄰動物園,遊客反而很難注意到。昭覺寺整體布局非常完善。中軸線由大山門、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組成,兩側是觀音閣、御書樓、石佛殿(涅槃堂)、大師殿(御書樓)、先覺堂、鐘樓、鼓樓、普同塔院、圓悟禪師塔、禪堂、客堂、僧房、齋堂、放生池等等,穿過寬敞的林蔭道,便是八角亭,之後是第一座大殿「天王殿」。天王殿內供奉彌勒佛、四大天王像等。天王殿前的石橋最為古老,應該是所存不多的歷史遺蹟。大雄寶殿內供奉着漢白玉雕塑三身佛像。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三身佛兩旁侍立着阿難、迦葉立像。大殿兩側是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外有個著名的所在,叫做「樹包碑」。這是棵有着千年樹齡的大樹,在這大樹的裡面包有一個石碑。據說當年昭覺寺的道魁祖師所留遺偈,「樹包碑,椰瓢飛,柱頭落地祖師歸」,後來全部應驗。因此這個樹包碑便成了寺內的佛法應驗處。圓通寶殿造型是昭覺寺獨有的,屬於寺內標誌性建築。藏經樓里有眾多年代久遠具有歷史和文物價值的經書,這是不對外開放的。
主體建築
昭覺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八角亭、天王殿、先覺堂、圓覺堂、御書樓、觀音閣、涅槃堂、藏經樓和圓悟禪師墓園等,是西南地區規模最為宏大、壯觀的寺院之一。寺內殿堂內留有不少寺內僧人自撰的贊詩:聚沙亭在寺南三里聚沙橋側,明蜀藩建[2] 。明代丈雪禪師有《聚沙亭》詩:「鎮日風和太古弦,聲前常見萬峰攢;沙浮水面人初集,雨洗芙蓉露未乾。徑引小橋天上下,亭高半月鎖琅殲;呼童漫把霜花葉,瀹茗炊成詩一聯」;涅盤堂,堂廣五楹,朴雅古潔,為誦經之所。清代歸一大禪師有《涅盤堂》詩:「生死關頭定不訛,伊誰解脫涅盤過;化身西向彌陀國,幻影南無法會羅。舍利子兮皆若是,須菩提也意云何;去來如果全滑滅,極樂隨緣自在鄉」;說法堂,堂廣五楹,規模闊大,為方丈說法之所。歸一大禪師《說法堂》詩讚曰:「功德莊嚴佛殿庭,法堂說法響雷霆;何須樹下跏趺坐,便可階前仔細聽。詮到無言花雨異,傳將有相石頭靈;宗門演教應如此,鄭重從來戴典型」。
視頻
昭覺寺:成都最大,而且是全國重點寺廟!寺廟好壯觀,我們去看看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