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是三顧茅廬還是毛遂自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顧茅廬還是毛遂自薦關於諸葛亮出山,一向有「三顧茅廬」和「毛遂自薦」兩種說法。

「三顧茅廬」一說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本傳:「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種說法可以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找到根據「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而《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和《九州春秋》中則認為是諸葛亮「毛遂自薦」:「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也就是說諸葛亮不但是「毛遂自薦」,而且一開始不受重用。

對於這兩種說法裴松之認為「三顧茅廬」屬實,但也同時對兩種觀點截然相反表示很奇怪。易中天先生認為兩說可以並存,「毛遂自薦」在前,「三顧茅廬」在後。為什麼呢?[1]

第一種說法

第一,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國士。國士以天下為己任,時時刻刻想着[[挽狂瀾於,救黎民於水火。諸葛亮出山後先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後來又多次北伐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正是國士風範。諸葛亮一直在等待機會,不會學腐儒沽名釣譽,所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言語上的謙辭,不是諸葛亮的真實想法。

第二,諸葛亮在躬耕時以管仲、樂毅自比。齊桓公視管仲為父,事無大小皆垂詢之;樂毅得遇燕昭王,以弱燕伐強齊,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幾乎亡齊。這說明諸葛亮自視甚高,他一直在等待能給予自己充分舞台的明主。當時他選擇的對象只有曹操孫權劉表劉備,而前三者諸葛亮都不會選擇。諸葛亮不會選擇曹操,這是因為興平元年,曹操和陶謙爭奪徐州,「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死傷無數多是曹操屠城所致,給附近百姓留下了十分惡劣的印象,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也正是此時帶領家人逃難離開了徐州;還有一點曹操此時帳下人才濟濟,諸葛亮也難以大展宏圖。諸葛亮不選擇孫權,史料留下了一條記載,赤壁之戰後,張昭將諸葛亮推薦給孫權,諸葛亮不肯留下,還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諸葛亮也不會選擇劉表,劉表胸無大志,外寬內忌,不是真正的亂世英雄。

第三,劉備恰好滿足了諸葛亮的要求。首先劉備是公認的亂世梟雄,又很得民心,能夠成就一番大事;其次,劉備是漢室後裔,有血統優勢,這對於一生想中興漢室的諸葛亮是很重要的;再次,劉備身邊沒有一流的輔弼之臣,關羽、張飛等都是缺乏政治遠見的武將,諸葛亮有施展抱負的舞台。

第二種說法

劉備也瞧不起故作清高的士人。據《三國志·陳登傳》記載:許汜與劉備談論天下,劉備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劉備嚴肅批評許汜求田問舍,不問世事。

此外,劉備可能沒有識別諸葛亮的能力。劉備確實有識人之能,但主要是針對武將如趙雲、魏延等,而文士龐統開始只被委以縣令之職;蜀漢後期的輔弼之臣蔣琬任廣都長時,因「眾事不理」幾乎被劉備所殺,由於諸葛亮苦苦求情才得以倖免。劉備也沒有屈尊求賢的先例,不會因為徐庶的推薦就急忙去拜見一個年輕位卑的陌生年輕人。相反正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且提出了壯大劉備集團的辦法,劉備才會對他另眼相看。之後諸葛亮又回到了隆中,原因是看到劉備在新野無所事事,自己也沒有被委以重任。

視頻

參考文獻

  1. 清風明月逍遙客. 即使沒有「三顧茅廬」,為什麼諸葛亮依舊會投靠劉備. 2020-07-11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