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潘岳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玡內史。岳少以才穎見稱,鄉邑號為奇童,謂終賈之儔也。早辟司空太尉府,舉秀才。太始中,武帝躬耕,岳作賦以美其事。

岳才名冠世,為眾所疾,遂棲遲十年,出為河陽令,負其才而鬱郁不得志。尋轉懷令。岳頻宰二邑,勤於政績。調補尚書度支郎,遷廷尉評,以公事免。楊駿輔政,高選吏佐,引岳為太傅主簿。駿誅,除名。初,譙人公孫宏少孤貧,客田於河陽,善鼓琴,頗屬文。岳之為河陽令,愛其才藝,待之甚厚。至是,宏為楚王瑋長史,專殺生之政。時駿綱紀皆當從坐,同署主簿硃振己就戮。岳其夕取急在外,宏之言瑋,謂之假吏,故得免。未幾,選為長安令。作《西征賦》,述所經人物山水,文清旨詣。征補博士,未召,以母疾輒去,官免。尋為著作郎,轉散騎侍郎,遷給事黃門侍郎。

岳性輕躁,趨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與崇輒望塵而拜。構愍懷太子之文,岳之辭也。謐二十四友,岳為其首。謐《晉書》限斷,亦岳之辭也。其母數誚之曰:「爾當知足,而乾沒不已乎?」而岳終不能改。既仕宦不達,乃作《閒居賦》。

初,芘為琅玡內史,孫秀為小史給岳,而狡黠自喜。岳惡其為人,數撻辱之,秀常銜忿。及趙王倫輔政,秀為中書令。岳於省內謂秀曰:「孫令猶憶疇昔周旋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於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誣岳及石崇、歐陽建謀奉淮南王允、齊王冏為亂,誅之,夷三族。 岳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時張載甚丑,每行,小兒以瓦石擲之,委頓而反。 (選自《晉書•潘岳傳》,有改動)

譯文

潘岳,字安仁,是滎陽中牟人。祖父潘瑾,是安平太守。父親潘芘,是琅王牙內史。潘岳年少時以才智聰穎著稱,鄉里都稱他是奇童,說他是和漢代終軍賈誼一類的人。早年被徵召到司空太尉府,被推舉為秀才。太始年間,晉武帝司馬炎親自耕田,潘岳寫了一篇賦來讚美這件事。

潘岳才華名聲在當世為第一,被眾人嫉妒,於是滯留了十年,才出任河陽令,自負有才華卻鬱郁不得志。不久又轉任懷縣縣令。潘岳頻繁執掌二邑,勤於政績。調任補充尚書度支郎,遷任廷尉評,由於公事被免職。楊駿輔政時,選拔突出的吏佐,任用潘岳當太傅主簿。楊駿被誅後,潘岳也被除名。當初,譙地人公孫宏少年喪父家境貧寒,寄居在河陽種田,善於彈琴,又很會寫文章。潘岳當河陽縣令時,愛惜他的才能技藝,對待他很厚道。至此時,公孫宏當了楚王司馬瑋的長史,主管生殺大權。凡是追隨楊駿的屬官僕從都受到株連,同官署的主簿硃振已經被殺。潘岳當晚急事在外,公孫宏對司馬瑋說潘岳只是暫時代理職務的官吏,所以才得以倖免。不久,選為長安縣令。作《西征賦》,記述所經過之處的人物山水,文辭清雅旨趣深遠。征補為博士,還未入召,便因為母親生病而離官免職。不久又就任著作郎,轉任散騎侍郎,遷任給事黃門侍郎。

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追逐世利,與石崇等人諂媚侍奉賈謐,每次等到賈謐出來,便總是跟石崇二人望着塵土下拜。設計陷害愍懷太子的文章,是出自潘岳之手。賈謐有二十四個朋友,潘岳是排在最前頭的一個,賈謐的《晉書》斷限,也是潘岳的文辭。他的母親多次訓誡責備他說:「你應當知足,為何要貪求不已呢?」可是潘岳最終還是不改貪求。仕宦之路已經不通,便作《閒居賦》。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