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寶子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爨寶子碑位於中國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北園路曲靖一中內,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碑,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爨寶子碑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曲靖城南七十里處出土,咸豐二年(1852年)南寧知府鄧爾恆將此碑移於武侯祠,1937年在現址修建碑亭,將此碑和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移入。爨寶子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共四百餘字。碑文為爨寶子的墓志銘,據其記載,此碑立於大亨四年(405年)。爨寶子碑書體處於隸書到楷書的過渡階段,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歷史
《爨寶子碑》 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東晉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用筆結體與《中嶽嵩高靈廟碑》極相似,在隸楷之間,康有為評其:「端朴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現碑石在雲南曲靖市第一中學校園內,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學寫《張遷碑》一路的漢隸,參入《爨寶子碑》的用筆及結字,頓使字形具靈動逸縱之趣,可防結構流於僵木。----《古代碑帖鑑賞》費聲騫
此碑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雲南南寧(今曲靖)出土,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後來被一鄉民用做壓豆腐的石板。咸豐二年,曲靖知府鄧爾恆發現豆腐上有字跡,大為驚異,急忙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將碑石運回府中,後置於城中武侯祠。當時,正是碑學大興而帖學告退的時代。所以,它一經發現,其怪誕的用筆,隨意的結體所表現出的古樸味道,立刻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被視為書法作品中的奇珍異寶,阮元稱它為「滇中第一石」,康有為譽為「已冠古今」[2]。
爨寶子碑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正書。此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其極高的書法的地位。在書法史上與《爨龍顏碑》與《爨寶子碑》並稱為「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稱「大爨」,此碑則被稱為「小爨」。196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爨寶子碑碑刻署年為「太亨四年歲在乙已」(即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因兩晉有禁碑之令,故當時刻石極少,相對於當時社會大量流行的手札、墨跡來說,它是東晉碑版書法中一顆燦若星辰的明珠。自1778年出土於雲南南寧(今曲靖市)後,即為世所重。其為雲南邊陲少數民族首領受漢文化薰陶,仿效漢制而樹碑立傳的。此碑正文楷書計13行,每行30字,後列官職題名13行,每行4字。
視頻
爨寶子碑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雲南這兩塊石碑,分列第一批國保文物2、3號,但讓日本人瘋狂着迷 ,搜狐 ,2018-06-20
- ↑ 農民拿國寶當廚具74年,被譽「滇中第一石」,康有為稱其已冠古今,騰訊網,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