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秦爭霸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晉秦爭霸戰爭 |
晉秦爭霸戰爭東周春秋時期,晉國為獨霸中原,阻止秦國東進中原圖霸,兩國間進行的系列爭霸戰爭。
簡介
晉獻公在奉攻茅津後不久,即「假途滅虢」,一舉兼併北虢、虞兩國。控制了茅津渡口及桃林塞和崤函關地區,搶先占領了這一戰略要地。獻公死後,晉國內亂,公子夷吾逃秦。夷吾深知秦穆公有控制河西、桃林等地之企圖,願獻虢略(今河南靈寶)至華山間「河外五城」(一說為「河西八城」),以換取秦國對其爭位的支持。在秦國協助其返回晉國,為晉惠公後,他背約不肯將許給秦國的土地拱手送秦。秦穆公曾謀劃殺夷吾另扶重耳為君,因事泄未果。秦是西周初年嬴姓氏族,遷至西垂(今甘肅天水南),以遊牧經濟為主的一個分支,後成為周室附庸。周平王元年(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並將已被戎狄占據的岐及其以西的周室土地賜秦。秦正式建國。文公時(前765年—前716年),秦擊敗據岐之戎,收撫未隨平王東遷之「周余民」,大力發展農業及畜牧業,國勢逐漸壯大。至穆公時,秦已建立一支由戰車、步兵、騎兵三兵種組成的軍隊,兵力達10萬,並先後征服盪社、邦戎、冀戎、小虢及彭戲氏等,控制了西垂至華山間整個渭水流域,成為西方大國。秦穆公雄心勃勃,不甘局處關中一隅,急欲爭霸中原。桃林、崤函是晉、秦兩國向外發展必經的戰略要地。秦穆公繼位第一年(前659年)即率軍進攻茅津之戎(今山西平陸一帶),企圖控制該地。因該地北有虞國、南有虢國,暫無力長期占據,遂於取勝後撤回。
評價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發兵攻晉,在韓原(今山西河津、萬榮間)擊敗晉軍,俘惠公,迫其以太子為質,並割河西八城予秦,乃釋其返國,致秦疆域擴展至黃河西岸。晉惠公死時,晉太子圉由秦私逃返國繼位為懷公。秦穆公接晉公子重耳來秦,準備助其與懷公爭位以控制晉國。重耳投其所好,表示擁護穆公東進中原稱霸,如能助其返國為君,當使晉以秦封國之位追隨秦後。穆公遂以「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韓非子·十過》)護送重耳回國為君,即晉文公。文公流亡」年,經多識廣,才智出眾,爭霸雄心較穆公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肯真正奉秦為霸主,但又盡力維持晉秦聯盟,採取措施使秦不僅不成為晉爭霸中原之阻力,且使其成為助力。當周王出現權力危機向秦、晉求援時,晉文公堅決拒絕秦軍參與勤王,高舉尊王旗幟獨自出兵平定了王子帶之亂。為此獲得了南進中原的另一戰略要地——南陽(今河南沁陽以南,溫縣、孟縣地區),並在中原諸侯中提高了威望。為鞏固秦晉聯盟,晉出兵支持秦攻取楚附庸鄀,使穆公認為晉擁護秦國爭霸,而真實意圖則在誘導秦南進攻楚,以利於晉在中原與楚爭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