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晚菊(林芙美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少女的優雅很久以前就被軋成粉末,血、泥、砂弄得我渾身髒透,但最終我長成了一團有頭無尾的蔓草。」

單本作品狂銷六十萬冊、驚艷文壇的傳奇女子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名家齊聲盛讚

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先後六度改編其作品

昭和時代女性文學巔峰 林芙美子 短篇傑作全收錄

❁她們在時代的亂流里漂蕩,在生活的泥淖中掙扎,在遍地瓦礫間野蠻生長,日常的裂縫與創口處,盛開着愛和欲望的花朵。

1、日本傳奇女作家林芙美子是昭和時代女性文學的典範,被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名家盛讚,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更是鍾情於她,曾六度將其作品改編搬上銀幕。歷經艱難求生歲月與坎坷情路,林芙美子始終熱烈地愛、燦爛地活、充滿激情地寫,在逆境中奮力向上,在愛和欲望的滋養下蓬勃生長。她將這份野性與生命力注入作品和人物,憑藉獨特的「放浪」風格,在私小說的領域留下璀璨身影。

2、《晚菊》 是林芙美子的短篇傑作全收錄,包括被成瀨巳喜男改編為同名電影的經典作品《晚菊》,以及《手風琴和漁鄉小鎮》《清貧記》《牡蠣》等其他代表作品。另收錄隨筆《文學自傳》《戀愛的微醺》,是林芙美子對文學人生和感情經驗的真誠自白。全書涵蓋了林芙美子每一個階段的創作,完整呈現了她文學生命的軌跡。由專業譯者劉小俊翻譯,為譯者精心修訂後的再版之作,附有全新導讀序言。

3、作家、行腳商、舞女、藝伎……一個個女性角色鮮活立體、堅強獨立,她們的故事彰顯着女性在時代亂流中的求生意志,記錄了瑣碎日常里的愛欲繾綣。對女性心理的細膩刻畫、對戰爭前後人們精神狀態的精準捕捉、對複雜人性的細緻勾勒,通過林芙美子質樸澄明的文字直擊人心,引發共鳴。

年老藝伎與舊日情人重逢,卻發現過往風華與激情都已然凋零,美好的回憶在爐火里化為灰燼,只剩現實的疲憊;旅居巴黎的女作家久坐在閣樓的椅子上,被苦悶與孤獨吞噬,靈魂被驅散到異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鄉下女孩在東京成為舞女,沉淪於夜晚的舞場,在男女關係中遊走,不念明天,拚命活着……晦暗時代,她們在泥淖中掙扎求生。

本書是日本女性文學代表林芙美子的短篇小說精選集,收錄了她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作品。溫情與殘酷交織,虛無絕望與生命本能相互拉扯。林芙美子以苦難為底色,用質樸溫柔之筆,譜寫出一首首女性生命之哀歌,流淌着充滿野性的希望。其文筆細膩真摯,直擊人心,勾勒出情感的百轉千回。

川端康成評價林芙美子:「能如此感嘆女人悲哀的人非常罕見。」傳奇小說家、永遠的文學少女,林芙美子的魅力橫掃文藝界。她憑藉對女性經驗的自傳式書寫,成為日本女流文學的典範,其獨樹一幟的「放浪」風格更是擴展了私小說的疆域。她是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鍾情的作家,其作品曾先後六度被他搬上銀幕,包括收入本書的短篇小說《晚菊》。

林芙美子的小說並非追求立體地呈現人生斷面,而是從一扇小窗中,窺見人生的洪流從眼前奔流而去。人生從被稱作「短篇小說」的器皿之其中一端匯入,又從另一端流瀉而去。讀後不僅不覺形式生硬,反而感到一股強烈的寫實氛圍撲面而來。——三島由紀夫

作者簡介

林芙美子

一九〇三年生於日本山口縣,一九五一年因病過世。作家、詩人。一九四八年獲女流文學者獎。在正式成為作家之前歷經艱難求生的歲月,做過女傭、店員,但始終未曾放棄文學夢想,努力掙錢維持生計的同時筆耕不輟,終於在二十七歲時以自身經歷為藍本創作出了成名作《放浪記》。著有長篇代表作《浮雲》,短篇代表作《晚菊》《清貧記》《牡蠣》等。

【譯者簡介】

劉小俊

畢業於山西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1986年赴日留學,2005年獲日本文學博士學位。現任京都女子大學文學部教授,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日本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之餘也進行日本文學翻譯。主要譯著有《不毛之地》等。

原文摘錄

「我讀了谷崎先生的《盲目物語》,感到戰國時代的日本武士道很可笑。諸侯們一本正經地爭奪小小的領地,幾次三番交換誓文,又彼此懷疑對方,並以突襲的方式開戰。織田信長的親妹妹嫁給了小谷城主,織田將妹妹的親生孩子騙到自己哪裡,命藤吉郎將其斬首,並掛在木杆上示眾。這是何等的殘酷?日本人的血脈里竟流淌着如此殘暴的血液。砍掉一個五六歲孩子的頭能換來什麼?難道因為害怕這個孩子長大成人後找自己報仇,人就可以干出如此殘酷的事情嗎?我感覺到,我在自己國家的歷史中發現了某種令人費解的東西,心裡很不安。我開始檢討自己一直持有的外僑心態,一想到無論從哪個方面講,自己都確切無疑是這個國家的女人,我心中便愈加不安,不寒而慄。正因為我認識到日本有很多好的地方,所以看完這部作品後,我不由得為日本人血液中流淌的這種不安因素陷入深思。書中寫道,織田信長看下敵方大將的頭顱,剝下人皮,塗成朱紅色,把它當做迎新春的裝飾品,在慶賀會上展示給大小諸侯。這是何等殘暴的行為?織田信長又是多麼令人可惡?織田信長最終被明智光秀擒拿,並在京都的本能寺被殺。即使是因果報應來詮釋信長的下場,仍是令我不解——很想了解一下戰國時代人民的生活是怎樣的水深火熱。那些諸侯們偏愛的茶室,也不過是一個謊言交錯的場所。 從前故事中的人物現在早已步入黃泉,他們一定正在冥府的某個地方彼此跟對方說,我們盡做了些蠢事。一定……《盲目物語》中還寫道,城堡陷落,城主剖腹自殺,一些家臣也隨之自戕性命。歷史把這些盲從於主從關係的家臣視為忠臣,倍加推崇。我們將這樣的歷史教給今後的孩子們,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古時的武將沒有絲毫宗教意識,我因此感到某種羞恥。武將的宗教就是權力,權力之下產生的為我所用的教條被廣為傳播。由於過分重視一城之主的名分,武將們只能置身於忠義的謊言之中,隨波逐流。這種野蠻在教條中變得一點兒都不野蠻。我開始意識到,我們一直把... 在密密麻麻的人群里,父親的聲音聽上去聲嘶力竭。一個漁婦買了一包「降胎毒」,一個頭上插着櫻花簪子的女孩子買了一盒裝在貝殼裡的眼藥,還有個腳夫買了一盒「跌打膏」。父親變戲法似的,從被手摸得油光發亮的黑包里拿出各種各樣離奇古怪的藥,在圍成一圈的人們面前晃來晃去,向他們炫耀手中的商品。 手風琴被扔在了木材堆上。一群孩子覺得很新奇,在琴鍵上摁來摁去。手風琴被弄得晃晃悠悠,還不時突然地嗚嗚叫幾聲。琴聲讓孩子們像炸了鍋的豆子,笑作一團。聽到被侵占的琴聲,我受不了了,從人群里鑽了過去。 我撥拉開圍在木材堆上的孩子們,奪過手風琴,背在肩上。「你們幹什麼?!這是我家的……」 那幫孩子見我留着短髮,活像個男孩子,就起鬨起來: 」噢,披頭散髮,披頭散髮,假小子!「 父親正了正破舊的軍帽,回過頭來對我說: 」別在這兒搗亂,快回去找你媽去,聽見沒!「 父親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種悲傷。

書評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時代的傳奇女作家,川端康成對她讚賞有加,電影大師成瀨巳喜男也曾六度將她的作品搬上銀幕。但在林芙美子成為作家之前,曾飽嘗貧困生活之苦,在東京做過女傭、店員等底層工作。但林芙美子並不把這些視為不幸,而是化作日後文學作品的底色。 本月,我們出版了林芙美子的兩部代表作品《浮雲》《晚菊》。《晚菊》收錄了林芙美子的短篇小說傑作,而《浮雲》是林芙美子生前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這兩部作品大都描摹了日本衰敗的社會圖景,苦難之下的人心變遷,也表達了對時代亂流中女性命運的深切悲憫。《浮雲》中的句子「為人的悲哀,就像漂泊無依的浮雲」,亦像是林芙美子本人的人生寫照。 本次推送分享譯者吳菲為《浮雲》《晚菊》兩部作品撰寫的代序——林芙美子的終章。從這篇文章,讀者可以大致了解林芙美子的人生歷程和創作特點,看到這位生命力旺盛的女性作家身影。

吳菲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身寒微的林芙美子就憑着一支筆,贏得了著名女作家的聲名。日記體自傳小說《放浪記》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戰爭結束的前一年,林芙美子突然停止寫作,與家人避居長野鄉間,直到一九四六年一月才回歸文壇,創作出《浮雲》《河蝦虎》《晚菊》等一系列優秀的長篇和短篇小說。

一九四五年九月八日,日本戰敗後還不到一個月,林芙美子在給川端康成的明信片中寫道:

很欣慰從此可以寫不說假話的好作品了。僅此而已。我想僅以此活下去。 寥寥數句,滲透着作家企盼自由創作的急切心情。


戰後林芙美子的創作可以用「井噴」來形容。 據研究者調查統計,自一九四六年一月復出文壇到一九五一年六月末的五年半里,林芙美子在報刊連載和發表長短篇作品共計四百一十四篇(每回連載按一篇計算),出版著作八十八部(廣畑研二,《林芙美子全文業錄》,論創社,二〇一九年六月)。最忙碌的時候,林芙美子在不同的報刊上同時連載着七部作品。這種對寫作的貪慾也招來不少同行的白眼,但林芙美子並不介意他人的眼光,只管埋頭筆耕,將自己對戰爭的反思和反省都融匯於作品之中。 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凌晨,林芙美子因心臟病發作突然去世,享年四十八歲。有人寫閒文嘲笑說,她是因貪吃鰻魚而引發了心臟病。也有人認為,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寫作太過拚命,過度勞累才是她真正的死因。從林芙美子生命中最後幾年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來看,顯然後一種看法更具說服力。

位於鹿兒島古里公園的林芙美子文學紀念碑 概觀林芙美子戰後的小說創作,多是通過描寫生活中小人物的掙扎來刻畫現實與人性的糾葛。對人物的刻畫細膩精準而又滿含着溫情,這是出身貧寒的林芙美子與生俱來的視角,也是她自年少時代就隨母親輾轉各地,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的映現。 短篇小說《河蝦虎》創作於一九四七年。主人公千穗子是東京近郊農家的媳婦,在丈夫出征期間,身不由己地與公公陷入亂倫關係,並生下一個女兒。在得知丈夫即將歸來時,她的惶惑達到了極限。自始至終,作者沒有高高在上的道德批判,而是以冷徹的筆觸客觀呈現底層小人物的悲哀與困頓。 在橋上蹲得太久了,千穗子的小腿肚開始發麻。她一躍身跳到橋下的草叢裡,用鞠躬的姿勢解了手。她覺得很愜意。 小說收尾於此,故事的結局如何、人物關係的是非對錯,都任由讀者去想象去思考。


《晚菊》無疑是林芙美子戰後短篇小說的最高傑作之一。年老色衰的藝伎阿欣滿懷着期待迎來了舊情人田部的來訪。見面後阿欣才發現對方不過是為借錢而來。當年的純情少年田部已被生活打磨成一個冰冷市儈的男人。 整部作品猶如一部緊湊的室內劇,戲劇衝突都發生在男女主人公絲絲相扣的對話和精當的細節描寫之中。當阿欣意識到重敘舊情已毫無意義時,便乾脆利落地打發了舊情人。在最後的場面中,阿欣趁田部沒注意的時候,不動聲色地把多年來珍藏的舊照片扔進了火盆。為了掩蓋照片燒焦的味道,她順手把一片奶酪也扔進火里。小說是這樣收尾的——

白色煙霧裡一股黑煙升騰而起,電燈罩一下子變成了雲中的月亮。屋裡充斥着油脂燒焦後的刺鼻氣味,阿欣被煙嗆得直咳嗽,她起身用力打開所有的隔扇和拉窗。 無須說明,人物內心的決斷已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在談及《晚菊》的創作時,林芙美子寫道:「突破觀念,突破形而上,我只想捕捉人內心深處的東西。」 如果說戰後的短篇小說最能體現林芙美子作為小說家的圓熟技巧的話,長篇小說《浮雲》則可說是林芙美子的集大成之作,充分體現了其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和高超的創作手法。 《浮雲》的故事不只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一出戀愛悲劇,情節之外細節之中凸顯的是動盪的時代背景下人性的醜陋與悲哀。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作者的不同側面的話,也可把《浮雲》當成一部「私小說」來閱讀。

女主人公對人情冷暖的洞察、對生活的絕望,男主人公腦海里時時浮現的自我審視和自我剖析,顯然都是林芙美子的切身感悟。在描寫男主人公的內心活動時,作品反覆提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中的情節,由此也可看出俄國文學對作者影響之深。另外,除了主要人物之外,作品中出現的配角們也個個形象鮮明,擁有各自的魅力,仿佛任選其一都可擴展出一部新作品。還有戰後數年的歷史事件如東京審判、朝鮮戰爭爆發等都如實地反映在日常描寫之中。印度支那和屋久島的章節也可當作紀行文學來閱讀,宏大的景觀描寫與故事情節融為一體,很難看出前一部分其實參照了前人的紀實作品,而屋久島的部分則源自作者在連載期間親自前往當地取材獲得的實際經驗。

《浮雲》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開始連載,完成於一九五一年三月,並於同年四月出版了單行本。在單行本的作者後記中,林芙美子對創作過程的回顧仿佛也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 這部作品亦是某個時代的我的體現。是好還是壞,應該由讀者來評判,但我在寫完這部《浮雲》之後覺得非常疲憊。周圍環境變化萬端,速度飛快。在孜孜不倦地做着如此樸素的工作時,歷史不斷地旋轉變化而去。不過,這部作品對我而言,也是最為艱難的工作,所以我一直心無旁騖地沉潛於其中。我想寫的是那種流動在被眾人忽視的空間中的人的命運,沒有條理的世界,無法說明的小說之外的小說,不受任何人影響的、經我思考的道德。這些才是我所意圖的。所以,不需要兩位主角生來的履歷、家世或故鄉之類的描述,這些都被故意捨棄了。對我而言,重要的是兩位主角相遇之後的事情。神就在近旁,卻不斷摸索着神的所在。我在這部作品中想要描繪的是我自身的生的虛無。社會的道德感只在毀滅人世的審判之時起作用。我感覺這二十世紀越來越衰老疲憊了。 走到一切幻滅的盡頭,從那裡再次萌生的東西,就是這部作品的主題,「浮雲」這個標題由此而生。 在寫下這篇作者後記三個月之後,林芙美子因心臟病發作離開了人世。據說在葬禮當天,眾多讀者和民眾自發前來弔唁,甚至堵塞了林家門前的交通。

井上廈在林芙美子的評傳話劇《吹笛打鼓》初次上演前夕寫道:「我們不論誰都會犯錯。但林芙美子明確地直視着自己的錯誤, 在戰後寫下了真正的好作品。」 依然是憑着一支筆,林芙美子為自己寫下了紮實而耐人尋味的終章。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