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晨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晨雨 》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晨雨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

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1]

詩詞原文

《晨雨 》[2]

唐代:杜甫

小雨晨光內,初來葉上聞。

霧交才灑地,風逆旋隨雲。

暫起柴荊色,輕沾鳥獸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鑑賞

這首詩摹寫的是清晨微雨,與詩人其他詠雨詩「從題外著筆」不同,此詩從正面切題,字字實寫小雨。充分顯示了詩人摹景狀物的筆力。  先看首聯:「小雨晨光閃」是「見」,「初來葉上聞」是「聽」。從此詩內容的內在聯繫來看,「聽」應在「見」之前,晨曦微露,詩人尚未出門,正是淅淅瀝瀝的小雨在窗外樹葉上傳聲,詩人興致勃發,出門觀看,方見雨絲在晨色中泛光。這聯是緊扣一個「小」字來狀雨。試想,大雨滂沱的話,怎見雨絲反照晨曦?同時,首聯將小雨置晨曦、樹木的背景中,既切題,又具詩情畫意。[3]

頷聯轉寫雨的動態:「霧交才灑地,風折旋隨雲。」銀絲之雨竟弱不禁風,迎風便折,隨之向空,只是和着霧略為濕重,才肯飄灑大地。這仍是寫雨之細,一個「折」字既顯風力,更摹雨微。

頸聯寫雨潤物消暑之功。灌木叢經雨清秀,鳥獸群沐雨安閒,一切都顯得恬靜且生機盎然。一「暫」一「輕」仍然是着力刻畫雨「小」。

尾聯,詩人的視覺由近而愈遠,「麝香山一半,」濛濛細雨中的麝香山隱隱約約,還是從小雨上着筆。「亭午未全分」照應首聯的「晨光」,寫出了時間的推移。

這首《晨雨》的筆觸由聽覺到視覺,由近及遠,由晨至午,總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繪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圖。它既反映出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力,又於毫髮之處顯見他對生活強烈的愛。你能希望一個生活悲觀,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詩句嗎?只有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人才具有這樣的審美情趣,才能創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從而撥動讀者對大自然純真之美的愛慕之弦!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4]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5]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