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禪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普利禪寺 |
中文名稱;普利禪寺 地理位置;江西省宜豐縣同安鄉洞山 占地面積;152萬平方米(含山林及土地) 著名景點;逢渠橋、價祖塔 原名;廣福寺、洞山寺 保護等級;宜豐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年代;唐代咸通年間 創建人;良價 現任方丈;妙忠法師(1997年接任) 現任監院;純非法師 現任住持;古道法師 |
普利禪寺位於江西省西北部,坐落在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距宜豐縣城21公里,是禪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以及文化發祥地。寺院始建於唐咸通中期,由曹洞宗開山祖師良價所創,後幾經興廢,2010年復建。
普利禪寺總占地面積約152萬平方米(含山林及土地)。普利禪寺由山門、昆靈殿(又稱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法堂、藏經樓、祖師堂、方丈室、齋堂、僧寮組成。
1983年9月,普利禪寺被列為宜豐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評為江西省重點寺院。
目錄
歷史沿革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良價雲遊到洞山,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廣福禪寺,洞山一帶橫豎五里之地都屬寺院所有。
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捐資擴大洞山寺宇。
北宋咸平年間易名為"功德禪寺",宋真宗趙恆為禪寺專門書寫了匾額。
紹聖五年(1098年),宜豐同安女佛徒雷四十三娘為紀念良價洞山悟道,捐資在良價當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禪寺前)之上建起一座單拱石橋--逢渠橋。
洞山寺宇自唐末宋初就形成規模。
元初,胡俊孚施資擴修寺宇。
元末,洞山寺宇俱毀於兵燹。
明萬曆年間,寺基丈量入公產版籍。
崇禎年間,宜豐縣舉人戴國士得其產,於是再倡修復洞山,特延請匡山高僧淨聰到洞山,淨聰在此重整寺宇,張揚曹洞正宗,四方僧侶日眾,洞山法錫由是復振,淨聰也因之譽為洞山"中興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洞山寺宇已更名為普利寺,並重建洞山寺宇的後法堂(即藏經閣)及僧房。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壽法師為後法堂題書"佛在性中"並立大匾一塊,對良價的禪學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1983年9月,普利寺被列為宜豐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起被列為開放寺院。
2007年,被評為江西省重點寺院。
2010年8月,普利禪寺復建工程全面啟動,寺院規劃總建築面積27000平方米,實際復建後普利禪寺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
2014年9月6日,曹洞祖庭普利禪寺復建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正式舉行。
建築布局
普利禪寺總體呈對稱布局,建築物皆依山勢一層層遞級而立。寺院周邊洞山山口有一處牌樓聳立,上刻"古洞雲深"四個莊嚴道勁的大字。離牌樓不遠,在葛溪上,橫跨着逢渠橋,橋為單孔石砌,是宋代人為紀念洞山良價憚師而建造的。在逢渠橋西南80米處的崖畔上有一塊黑石--木魚石。
2010年復建的普利禪寺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建有禪修中心、上課堂、洞山民宿以及寺院主體建築。 其中左側為普利禪寺寺院和僧人生活區,右側為大禪修中心,中間為禪修學員住宿區,包括閉關的關房、閱覽室、健身室、瑜伽室、體閒區等。[1]
主要景點
逢渠橋
逢渠橋始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是宋代人為紀念洞山良價憚師而建造。橋拱券以7個縱向單券並列組成,每券花崗石11塊,77塊矩形石排成7列,組成承重拱板,每列縱向與橫向石疑皆相通。拱肩立有2個石雕武為護橋神。橋全長15米,橋面寬4.7米,橋拱淨跨4.2米,拱矢高2.1米,屬陡拱。橋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橋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逢渠橋是保存完好的北宋古橋,1987年被列為江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魚石
逢渠橋西南80米處,崖畔上有一塊碩大的黑石,寬3.3米,高2.6米。一頭高隆,一頭低凹,以其形似木魚,叩擊頂端能發出"剝剝"之聲而得名。
價祖塔
價祖塔是洞山曹洞宗創始人良價禪師的真身墓塔。墓塔呈六方形,塔蓋、塔身和塔座。塔前正面刻有一塊 "師慧覺寶塔"的碑,唐懿宗追封他為"悟本禪師",並下旨建造了這座慧覺寶塔。1987年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夜合山塔林
夜合山塔林有十座佛僧墓塔,大小、高矮參差不一,依年代而排列。最早的建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最晚的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中間的是普同塔,下通深井,是寺院中普通和尚的骨灰共同歸葬之墓。
千年羅漢松
千年羅漢松在普利禪寺前。高10米,樹冠約13米。主幹雖僅存一小邊皮,不及原乾的2/5,但卻枝繁葉茂。據《五燈會元》載,此松系青林師虔禪師所植。至2016年已有1100多年。
文化傳說
曹洞祖庭
唐咸宗咸通十年(869年),良價圓寂,唐咸宗追賜為"悟本禪師",將其肉身葬於洞山廣福寺後山,塔名"慧覺",俗稱"價祖塔"。源出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弟子行思,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藥山,藥山傳雲岩,雲岩傳良價,因良價住瑞州洞山,世稱洞山禪師。良價(洞山)傳本寂,因本寂住撫州曹山,世稱曹山禪師。因為曹洞宗由唐朝高僧良價禪師在江西宜豐洞山創宗,由其弟子本寂禪師在撫州的曹山傳播於世,故後世稱其為曹洞宗。
高僧軼事
據說當年良價到雲岩曇晟禪師處參禪問道,臨別之時,良價向曇晟禪師說:"師父去世後,忽然有人問我還能形容師父的樣子麼?我將如何回答?"曇晟禪師沉默良久,然後回答說:"只是這個。"洞山良價沉吟一會兒,曇晟禪師說:"你今後擔當起弘法的大事,應當審慎。"良價懷着未完全了悟的心境,辭別了老師,但師父所說的"只是這個"還不時索繞腦中。
有一天,良價來到洞山的葛溪,正當要渡過之時,忽然發現水中自己的倒影若隱若現,於是徹悟"只是這個"的禪意,因此他當下立即作了一個偈,頌:"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良價了悟之後,隨即募化洞山的山場田地,建起了普利禪寺。良價建寺以後,四方的僧徒陸續來到洞山學取禪法,人也越來越多,洞山良價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寺院的規模也逐漸增修,晨鐘暮鼓,香火鼎盛。就連居住在曹山(今江西宜黃縣內)的本寂和尚也來向良價學習,本寂盡得良價之心意,遂將良價的主張為文閘發,他們師徒共同倡導"五位君臣說",即良價為接引、勘驗悟學之人的學說和方法。
文物保護
20世紀80年代初期,江西省宗教事務部門撥專款對洞山開始全面整復,使曹洞宗祖庭原貌重新展示於世。[2]
1983年,曾做過一次較大修整。
2009年,重建大雄寶殿和天王殿。藏經樓為保存至今最早的房屋。
2010年8月30日上午,普利禪寺舉行了隆重的復建奠基儀式。普利禪寺復建工程建築面積 1.5萬平方米。
歷任高僧
良價禪師,唐朝高僧,普利禪寺創始人。
曹山本寂禪師,(840年--901年),泉州蒲田人,俗姓黃。少年習儒經,十九歲出家,拜師從洞山良價禪師,成為真法嗣,發揚曹洞宗。
海壽禪師,洞山正宗38世住持。
妙忠禪師,禪門曹洞宗雪庭福裕師傳派第四十八代,1997年應江西省宜豐縣人民政府禮請主持洞山普利寺。
古道法師,洞山普利禪寺住持, 主持重建普利禪寺。
地位影響
普利禪寺初由唐朝高僧良價於咸通年間創建,他曾在此弘揚他所創的禪學新義,後其弟子本寂至江西省宜黃縣曹山建寺,將良價的禪學新義闡傳播,故僧眾尊其為曹洞宗祖師。良價和本寂的禪風以回互細密著稱,後來各地僧眾尊良價為"曹洞宗匠",將他們這一派稱為曹洞宗。
曹洞宗屬佛教南宗青原法系,中經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岩曇晟而至良價,良價和他的學生本寂共同創建曹洞宗,其名取自該宗初祖洞山良價及二祖曹山之號。曹洞宗與臨濟、偽仰、雲門、法眼合稱禪宗。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僧道元入宋,在大童山從洞山第十三代如淨(1163~1228年)受法,向日本傳入曹洞宗,道元被尊為日本曹洞宗太祖。 至2006年日本有曹洞宗信徒五六百萬,常常有日本曹洞宗信徒來曹洞山參拜。1981年4月, 日本宗教事務開發課課長濱名德永和日中友協宗教者懇談會事務長鈴木信光等一行3人到洞山考察,目睹後確認洞山為曹洞宗發祥地。1981年9 月7日,日本佛教史跡考察團松田文雄一行16人再次到洞山參謁。1985年11月,日本曹洞宗研究會申村健治一行4人來洞山參拜。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普利禪寺歷史 ,普利禪寺
- ↑ 禪宗名剎:江西洞山普利禪寺 , 新浪網 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