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及民族音樂之我見(呂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普及民族音樂之我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普及民族音樂之我見》中國當代作家呂振的散文。

作品欣賞

普及民族音樂之我見

說起民族音樂,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有民間歌舞音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器樂等。

民族音樂是音樂文化之源,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都與民族音樂息息相關。然後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樂器——鋼琴、小提琴、薩克斯等盛行。然而,中國有許多音樂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不少的民族音樂在國外比較受歡迎,反而在國內不受大眾的青睞,還沒有真正走進家長和學生的視野。

我出生在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可以說是蒙古族長調、馬頭琴曲調等民族音樂伴我成長。參加工作後,先後在烏蘭牧騎和文化館工作,自然對民族音樂接觸的也多,喜歡的也多。但是,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穩步提升,民族音樂呈現逐漸下滑的發展趨勢,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邊緣化」、「遺產化」、「交響化」等種種傳統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正是這種民族音樂情結,讓我多了一份緊迫感,傳承和發揚民族音樂的責任感也就隨之與日俱增。

目前,酒泉城區酒泉市文化館飛天老年民樂團、肅州區群星民樂團、酒泉童心民樂團等常年活躍在城鄉舞台。這些樂團團員大都是離退休人員和從事過行當的人員參與,排練演出的曲目也是以紅色為主,耳熟能詳,喜聞樂見,很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歡。尤其是群星民樂團堅持周周排練、月月活動、年度考核,既有紅歌經典,又有符合當代正能量的曲目。比如樂團排練的《長征組歌》和《紅色經典》在進校園巡演期間受到師生的高度評價。演出的形式豐富多彩,有合唱、合奏、獨唱、獨奏和示範演奏等,把我國民族傳統音樂和器樂特有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學生們認識了一些民族樂器,掌握了許多民族音樂的知識,反映良好。誠然,普及民族音樂,我認為進校園是非常好的途徑。

在進校園活動中,明顯感受到學生和農村的學生對民樂的興趣愛好、認識理解、認同欣賞水平等方面有着非常明顯的差異。具體表現在,城市學生對「民樂進校園」活動不太感興趣,介紹樂器時,反應冷漠麻木。而農村學生激情很高,精神飽滿,唱起歌來嗓音宏亮,對音樂的節奏感反應很強,似乎每一個音符都衝擊着孩子們的內心與渴望,給樂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採訪了解,城市學生有80%的學生對民樂的個別樂器有所了解,大部分學生對二胡、板胡、笛子有所認識。但對板胡、三弦等樂器顯得有些陌生;98%左右的學生對樂理知識掌握不夠;少數的學生掌握一點膚淺的常識。而農村的學生對民族樂器和樂理知識掌握不容樂觀,只見過二胡、揚琴、嗩吶、鈸等幾樣樂器。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和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會影響等諸多因素有關。

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曾經說過:「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關係到整個後代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事,決不能可有可無。」我認為,對民族音樂的普及教育迫在眉睫。教育系統和學校要重視民族音樂的教育工作,特別要加強對民族音樂教師的培養,要深刻地認識到對民族音樂教育的普及是一項社會性的工作,社會要關注,家長要關注,學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與愛好,以喚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綜上所述,導致城市和農村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愛好與認識差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現代衝擊。城市學生受現代各類傳媒、娛樂文化及西方思潮及特殊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氛圍的影響等,造成了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陌生和淡漠。而在農村之所以熱情很高,是因為從小接觸少,師資力量缺乏,學生們感到神往、新奇。二是培養誤區。城市家長對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方面有誤導,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上有誤區,一味追求西洋樂器,冷落了民族音樂。而農村學生受父輩們熱愛民族音樂的影響,所以表現出了對民族音樂的親和力。三是缺少氛圍。校園缺少藝術素養教育,往往是重文化課教育,輕傳統音樂的培養。在校園裡看到打籃球、跳繩、玩耍的學生多,但缺少校園樂團演出和比賽,久而久之,學生就遠離了民族音樂的豐厚土壤。

[1]

作者簡介

呂振,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