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洱茶 (山茶科茶系樹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普洱茶 (山茶科茶系樹本)

普洱茶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大喬木,高達16米,嫩枝有微毛,頂芽有白柔毛。葉薄革質,橢圓形。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圓形,外面無毛。花瓣6-7片,倒卵形,無毛。雄蕊長8-10毫米,離生,無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長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種子每室1個,近圓形,直徑1厘米。

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可清飲,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基本信息

  • 拉丁學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側膜胎座目
  • 亞   目;山茶亞目
  • 科;山茶科
  • 亞   科;山茶亞科
  • 族;山茶族
  • 屬;山茶屬
  • 亞   屬;茶亞屬
  • 種;普洱茶
  • 命名者及年代;(Mast.) Chang,1984
  • 中文學名;普洱茶

形態特徵

大喬木,高達16米,胸徑90厘米,嫩枝有微毛,頂芽有白柔毛。

葉薄革質,橢圓形,長8-14厘米,寬3.5-7.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上面干後褐綠色,略有光澤,下面淺綠色,中肋上有柔毛,其餘被短柔毛,老葉變禿;側脈8-9對,在上面明顯,在下面突起,網脈在上下兩面均能見,邊緣有細鋸齒,葉柄5-7毫米,被柔毛。

花腋生,直徑2.5-3厘米,花柄長6-8毫米,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圓形,長3-4毫米,外面無毛。花瓣6-7片,倒卵形,長1-1.8厘米,無毛。雄蕊長8-10毫米,離生,無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長8毫米,先端3裂。

蒴果扁三角球形,直徑約2厘米,3爿裂開,果爿厚1-1.5毫米。種子每室1個,近圓形,直徑1厘米。

產地分布

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勐海、勐臘、普洱市、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永德。雲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紅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臨滄市等11個州部分現轄行政區域為普洱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米至2100米、坡度≤25°的山地;土壤為磚紅壤、磚紅性紅壤、山地紅壤和山地黃壤等;土壤有機質含量≥1%。

品種類別

茶樹種類

以茶種分類:阿薩姆種(普洱茶種)、非阿薩姆種(非普洱茶種)「阿薩姆」是拉丁名「assamica"的中文直譯,並不代表該種的原產地在印度阿薩姆。1981年張宏達教授將var.assamica的中文名改為「普洱茶」,被中國學界接受,但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該種仍延用「阿薩姆」這個中文名,在學術交流中,則以拉丁文名通用。也有中國植物學家認為:var.assamica「由於用了「普洱」這一名字,造成了種名(普洱茶種)、地名(普洱縣)、茶類名(普洱茶)和品種名(普洱大葉種)的重疊,這就是人們對『普洱茶』定義不清楚的原因。」所以,在石昆牧的體系里,在表述var.assamica這一茶種時,會使用「阿薩姆種」這一中文名。 植物學家對阿薩姆種(普洱茶種)的形態描述為:「生長在熱帶、南亞熱帶的喬木、小喬木樹型、葉大質軟,花小瓣薄,子房多毛,花柱3裂的茶樹」。它的主要自然分布區域,在我國的西南部、南部及中南半島北部。包含了大葉品種與中、小葉品種。

依官方定義所規定或普洱茶界約定俗成認定的「普洱茶」成品中,以原料茶種劃分,有阿薩姆種(普洱茶種)和非阿薩姆種(非普洱茶種)之分。 以茶樹進化類型分類:野生型、栽培型、過渡型

野生型:是茶樹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後保留下來的茶樹類型。

栽培型:是野生型茶樹在人工栽培馴化的過程,不斷累積基因變化,經過很長時間以後,遺傳特徵發生明顯變化的茶樹類型。

過渡型:基因變化處於野生型和向栽培型過渡的程中,遺傳特徵兼有野生型和栽培型的特點。

以茶樹種植管理方式分類:野生茶、茶園茶(野放茶、台地茶)

野生茶:是生長在野外無人工管理,完全自然生長和發展的。

茶園茶:人工種植、有人工管理的。

台地茶:原意是指那些外觀整齊、高度相仿的茶園茶。「台地」一詞,源於地理學,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於鄰近低地、頂面基本平坦似台狀的地貌。」無需更多解釋,「台地茶」原是用來描述茶園外觀的,而形成這種「台地」樣外觀的必然條件,是人工管理修整。

以市場自然分類:古樹茶、野放茶、台地茶(狹義)

古樹茶:禁采範圍之外,茶樹齡在百年以上古茶園或古茶樹。無論是否人工種植,都是長期無人工管理。

野放茶:它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茶樹齡通常在50年至百年之間。人工種植,無人工管理。

台地茶:通常指狹義台地茶,絕大多數為1985年以後推廣種植,茶樹齡在二十年左右。多為人工培育無性繁殖灌木型,密植,高度人工管理。

以中國茶的茶樹品種劃分

依照中國茶的茶樹品種劃分,首先會依茶樹的繁殖方式分為有性系品種和無性系品種兩大類。

1985年之前,中國國營廠所生產普洱茶成品的主要原料是有性繁殖的群體種。群體種,是阿薩姆種人工種植有性系品種的總稱。1985年後漸被淘汰。1985年後推廣種植的良種茶,均為無性系品種。

其它一些分類

雲南大葉種:不是茶種,也不是茶樹品種。將此說法用於界定普洱茶原料,很容易將一直作為普洱茶原料的阿薩姆種中、小葉茶排除在外。

老樹茶與大樹茶:與古樹茶一樣,是市場上逐漸形成的對於樹齡的表述。它們與古樹茶之間的區分與古樹茶、野放茶的區分相仿。[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