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濟橋 (山西原平普濟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1]

簡介

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普濟橋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和瑰麗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蛟龍出水及九針圖案。浮雕均典雅古樸,寓意深遠,造型優美,精巧別致。為山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型

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浮雕均典雅古樸,寓意深遠,造型優美,精巧別致。 遠望普濟橋,五道券眉錯落有序,一道伏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 石曲線稱平,柱、欄、板齊整參差,細看橋壁上彼凸此凹,或進或出,橋面上柱立板臥,時起時伏,真乃莊重古樸,建造奇特。

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

特點

和瑰麗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 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普濟橋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和瑰麗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浮雕均典雅古樸,寓意深遠,造型優美,精巧別致。舊時橋旁有普濟寺後被毀。[2]

附近景點

崞陽關帝廟:位於崞陽鎮東關。據碑記載,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台、東西配房、聖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築,構成總體平面為長方形。現戲台、西配房已無存,余其皆完整。 關公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前有廊子,並有磚鋪月台,四周有石質欄杆,欄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題記為清咸豐元年重修。 關公殿後有小式木作聖母殿、龍王殿、三義殿各三間,均系晚清建築。山門有台階十四階,逐級而上,又有台階八級,並有磚鋪平台,四周有磚砌花欄。山門門額上書「關帝廟」,門前有照壁一座,石獅一座。現存建築具有古建築及藝術價值,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岱山廟:現存正殿一座,東西廡各五間。前廳為四柱三間,直曲翹角歇山頂,屋脊雕花,兩端有獸頭。前後廳連接緊湊,渾然一體,其造型精妙獨特、灑脫靈逸。殿頂除青灰瓦蓋頂外,還有綠、黃琉璃瓦拼成裝飾圖案。殿前築有寬闊的月台,青磚鋪地,石欄杆、石欄板相圍,中間築有石條台階。據《崞縣誌》載:「岱山廟創建於元至治三年,明成化中知縣徐壽、縣丞閻莊率耆老杜風捐資重修,體制完備」。對於岱山廟的創建年代一直只見記載,不見實證,最近吉祥寺在整修大殿時拆出一根梁,上面記有「明成化十八年更修」字樣。另外還從坍塌的山牆裡挖出許多已破碎的壁畫殘片,依然可見色彩艷麗、線條流暢的特點,一方「天狗吠月」的圖畫還很完整。在整修院落時,還出土一尊高1.5米的青石獅子和兩塊一米見方的絞龍碑頭。

原平大營溫泉: 原平溫泉療養院,位於崞陽鎮北5公里的大營村。據測定,水溫44℃,水中含有氟、硼酸鹽、硅酸鹽、氡氣等。其中硼酸鹽水可以治療皮膚病、粘膜傷口和潰瘍等;硅酸鹽水可治療牛皮癬、濕疹、痒疹、炎症等。根據有關資料介紹,泉水含氟,對銀屑病療效頗佳,高氟地下熱水可以使人體某些免疫能力增強。根據不同人的需求,這裡分別建有男女大小池塘和部分基本設施。

忻州市林泉寺:舊名土聖寺。在山西原平縣城西南15公里水油溝村北。山岩聳立,豁如畫屏,林木遍野,環境幽靜。古塔峙其左,清流環其右,前有渡仙橋。寺始建於宋,明嘉靖時重建,隆慶,萬曆間重修。寺基甚高,門前台階六十餘級,階上為五間二層藏經閣,閣身圍廊,上層設有平座,供人賃依遠眺。寺內大殿殘壞,東西配殿完好。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約15米,基座高如塔身,約占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間束腰兩道,雕仰覆蓮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層,出檐甚塔,收剎甚急,極頂安珠一枚。根據雕刻圖案與手法,應是宋構。形制奇特,為我國塔式建築中所少見。 寺側東山之巔,鐘樓宏敞,內懸巨鍾一口,風吹飛砂走石,據傳不擊自鳴。

忻州宋氏牌樓:俗稱陽武石坊。在山西原平縣城西18公里陽武村,清威豐五年(1855年)中議大夫,陝西延榆綏道鹽運使銜武芳疇為母朱氏所雕造。石坊兩座,村外道旁為陪坊,雕工簡略。宅前西向為主坊,即朱氏牌樓,高10米,寬9.6米,正近方形,比例適度,開制壯觀,雕造瑰麗。坊為重檐樓閣式,基座上雕力土四軀,四周雕勾欄望柱,柱礎為石獅,柱身盤龍纏繞,額枋上滿布人物,花卉,流雲,行龍等圖案,檐下雕斗拱櫞飛,檐上雕瓦壠脊獸,坊前有旗杆石獅一對,坊後有巨石屏風,剔地突起,雕福祿壽三星。圖案精緻,刀法洗鍊, 時代雖晚,工藝頗佳,為我國清代石雕藝術的精品。

忻州五峰山 :距原平市區26公里,舊為著名的八景之一,稱「地角枕流」。建在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山門懸匾「五峰聖境」。接官廳面寬三間,內部陳設唐代以來各種佛像45尊。聖母殿亦為三間,有聖母等塑像六尊。傳說,此聖母由原來民間賢淑善良的線姑娘坐化,主管風調雨順,座下一眼山泉,歷史上原平境內逢有大旱,鄉民多來此處祈雨,流傳眾多美妙的故事。而令,這裡風景優雅,成為人們欣賞大好河山的旅遊聖地。壽寧寺內,還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筆「五峰化宇」真跡。

忻州天涯山 :從原平市驅車東行十餘里,過滹沱河大橋,即是天涯山風景區。重巒疊嶂,山勢險峻,奇峰怪石,峭壁聳峙。山尖似箭,直插雲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蓮花,稱蓮花山。蓮花山東南有一奇石,稱石鼓。縣誌記載:「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應觀而像園,鼓非革生音,從石中發清虛之雅奏,超塵溘似和鳴。」詩人無好問詩讚其曰:「煥起山靈槌石鼓,漢女湘妃出歌舞。」

忻州壽寧寺:位於原平市城東北26公里的五峰山上。五峰山因有五峰而得名,原壽寧寺聖母廟在中峰,東峰有漱玉泉,南峰有冥府殿,西峰有梵玉宮,北峰有水草廟。每年四月初八日致祭。五峰山山水秀麗,風景優美,舊稱「地角枕流」,為崞縣八景之一。建於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原為五台山壽寧寺下院,俗稱小五台。原有上、下佛殿,娘娘殿、羅漢殿、地藏殿,牌樓、僧房等。現存建築有宮廳和部分僧房,還有新建聖母殿一座,木牌樓、照壁各一座。[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