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普通小麥 |
普通小麥(學名:Triticum aestivum L)稈直立,叢生,具6-7節,高60-100厘米,徑5-7毫米。葉鞘鬆弛包莖,下部者長於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葉片長披針形。穗狀花序直立,長5-10厘米(芒除外),寬1-1.5厘米;小穗含3-9小花,上部者不發育;穎卵圓形,長6-8毫米,主脈於背面上部具脊,於頂端延伸為長約1毫米的齒,側脈的背脊及頂齒均不明顯;外稃長圓狀披針形,長8-10毫米,頂端具芒或無芒;內稃與外稃幾等長。
小麥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主要產於河南、山東、江蘇、河北、湖北、安徽等省。中國小麥以冬小麥為主。小麥在中國種植區域廣泛,從南到北、從平原到山區,幾乎所有農區無不栽培小麥。中國小麥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水稻,居中國糧食作物第二位。小麥是中國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養人體的重要食物。《本草拾遺》中提到:「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小麥營養價值很高,所含的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人體健康很有益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普通小麥
- 學 名;Triticum aestivum 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族;小麥族
- 屬;小麥屬種普通小麥
- 分布區域;世界各地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植物學史
小麥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小麥原產於北非或者西亞。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麥的記載。據考古學家研究,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就開始把野生的小麥當作食物。中國小麥發現最早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研究人員在樓蘭的小河墓地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而中國內地出土的小麥,最早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中期或晚期。但是,小麥在中國內地普及種植應該是在漢代以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推動因素就是戰國時期發明得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使小麥可以磨成麵粉。
小麥主要在北方種植,在南方種植髮展還是得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對南方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中國,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形態特徵
稈直立,叢生,具6-7節,高60-100厘米,徑5-7毫米。
葉鞘鬆弛包莖,下部者長於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葉片長披針形。
穗狀花序直立,長5-10厘米(芒除外),寬1-1.5厘米;小穗含3-9小花,上部者不發育;穎卵圓形,長6-8毫米,主脈於背面上部具脊,於頂端延伸為長約1毫米的齒,側脈的背脊及頂齒均不明顯;外稃長圓狀披針形,長8-10毫米,頂端具芒或無芒;內稃與外稃幾等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世界各地,中國南北各地廣為栽培。模式標本采自栽培在歐洲的作物。
栽培技術
良種準備
選種原則:一是要選用與當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品種:二是要選用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品種。選用時應積極聽取小麥生產專家以及市場分析專家的推薦指導意見,降低生產的盲目性。
種子處理:經過一定時間儲藏、加工以後的種子,發芽率、水分指標等是否符合要求,要進一步測試鑑定,同時注意播種前的曬種、選種等其它準備工作,確保種子質量。
整地準備
增施有機肥、平街施肥,肥沃的土壤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基本保障,要保證小麥在獲得高產的基礎上,品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對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較高。整地時,一是要求畝施優質有機肥3000公斤以上,農家肥缺乏時,實行小麥、玉米秸杆還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畝施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銨20公斤,磷酸鉀15-20公斤,硫酸鋅1-2公斤等。
深耕細耙、精細整地,整地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是保證全苗和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標準是:一平、二勻、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厘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後復平,避免出現墒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墒情均勻,肥力均勻;三松是要鬆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壟等。
適時播種:在影響小麥形成壯苗的諸因素中,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若播期過早,麥苗易涉長,冬前群體發展難以控制;土壤養分早期消耗過度,易形成先旺後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蟲害、凍害等。播期過晚的缺點是:
①溫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齡小,冬前營養生長量不夠而形不成壯苗:
②根系不發達,分櫱少,體內有機養分積累少,抗逆性差;
③發育延遲,穗分化開始晚,穗頭小;
④成熟延遲,種子形成和灌漿過程處在較高溫度條件下,千粒重降低,顯著減產,影響品質。不同地區條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一般的小麥在10月5-10日播種,到12月10日,日平均氣溫下降到0℃進入越冬期,冬前大於0℃,積溫600-650℃,能滿足小麥形成壯苗的要求。
適量播種: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促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播種深度:播深一般以3-4厘米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櫱晚,分櫱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田間管理
冬季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櫱、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主要管理措施是:
及早查苗,補種補栽
小麥出苗後,及時查苗補苗,採用於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小麥3-4葉期進一步疏密補稀,將疙瘩苗疏開,栽苗後普澆一水,確保早發趕齊。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進一步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據地力、苗情、墒情、氣候條件等來決定。
①澆冬水
澆冬水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狀況,滿足小麥越冬期間及返青期的需水;二是可以平抑地溫;三是可以沉實土壤,可冬水春用,延遲春灌,利於地溫回升,麥苗返青早:四是可以減輕病蟲害等。
為充分發揮冬水的作用,澆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把握好澆水時間。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澆水,這個時候日平均氣溫通常在3-5℃之間,夜凍晝消。澆水過晚,水滲不下,遇到寒流時地面易結冰,麥苗窒息會死亡;二是澆冬水後,一定要在墒情適宜時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持墒情。
②追冬肥
俗話說:施肥「年外不如年裡」、「冬追金,春追銀」,深刻的說明了追冬肥的增產作用。冬前追肥基本上冬施春用。
追冬肥一般結合澆水進行,一是冬肥不應過量,對土壤肥力高、群體量大、壯苗、旺苗,應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貪青:二是不需澆冬水的麥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塊,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深耘斷根,鎮壓劃鋤
深耘10厘米以上,可以斷老根,噴新根,深紮根,對小麥根系有促控作用,對於群體過大的麥田能明顯地控制群體的發展。對於過旺、群體過大的麥田,可以在立冬前後採用鎮壓措施。鎮壓在午後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壓傷麥苗。劃鋤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滅草、鬆土、彌補裂縫、防早保墒、減輕或防止凍害等。 春季管理
肥水管理:對群體適宜的高產麥田,小麥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麥苗過旺生長。對個別群體不足的麥田,在起身前後適當施肥澆水。
適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對群體偏大、有倒伏危險的麥田,每畝採用20%壯豐安乳油40毫升+75%巨星乾燥懸浮劑1克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起到化控防倒、化學除草的目的。
重施拔節肥水,具體的追肥時間應根據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體適宜的高產田,宜在拔節初期至中期,對於群體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中、後期追肥水。 澆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麥一生中需水臨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減少小花退化,提高結實率,增加穗粒數。 後期管理
澆好灌漿水,抽穗灌漿期是小麥需水最多的時期。小麥在揚花後10-15天及時澆灌漿水,以保證生理用水,同時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乾熱風,延緩葉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質、麵筋含量。
葉面追肥,小麥揚花後灌漿期間,選擇晴天下午4點以後,葉面噴施2%尿素+0.3%磷酸二氫鉀,間隔7-10天連噴2遍,不但能增產,還可提高蛋白質含量,延長麵團穩定時間。
倒伏
倒伏類型:小麥倒伏可分為根倒與莖倒,均與品種
特性有關,其中根系發育較差,植株過高,基部節間過長,莖稈柔軟,缺乏彈性的品種一般較易於發生倒伏,通常以莖倒為常見。 倒伏原因:小麥倒伏原因有以下幾種:品種抗倒性差,不當的栽培措施,自然災害的影響等。 倒伏徵兆:造成小麥倒伏的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是小麥倒伏之前都是有徵兆的。要做到有效防止倒伏,首先要了解小麥倒伏的一些徵兆。凡畝穗數在45萬左右的,一般不易倒伏;畝穗數在50萬左右的,有可能在乳熟中期倒伏;畝穗數大於55萬的,容易在抽穗前後發生倒伏。基部1、2節間長度要控制在10-11厘米,否則易造成倒伏。在孕穗至抽穗期用手測法測定基部節間的韌性,即在孕穗後,用手把麥苗輕輕地按倒離地15厘米左右,然後把手迅速抽回,看麥苗的搖擺次數及速度來確定其抗倒能力的大小,如搖擺5次以上,且擺動較快,這樣的麥苗一般不會倒伏:如少於5次,且速度較慢,則可能在後期倒伏;若不搖擺,而是慢慢趨向直立,這樣的麥苗一般在抽穗揚花時遇到風雨容易倒伏。
倒伏預防:
小麥返青後,進入起身拔節階段,當主莖達到7-9葉期時,正值追施拔節肥期。施肥切不可盲目濫施,要看色、看葉、看種、看地來合理地施好肥,以利壯稈,達到抗倒的目的。
小麥返青後應結合施肥搞好中耕培土壅蔸,沿麥行深松1-2遍,深度在8-12厘米之間。中耕培土既能防止土壤板結,促使根系下扎,切斷部分浮根,加速無效分櫱的死亡,從而使群體趨於合理,又能使表土乾燥升溫,同時還能防止雜草滋生。
疏櫱清葉對於群體過大的麥田,應清除無效分櫱和下部有蔭蔽發黃的老葉,以防田間鬱閉,避免麥苗擁擠而形成「一根針」麥苗,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促使莖稈粗壯,增強防倒抗病能力。
選擇抗倒品種是預防小麥倒伏的有力措施。在選擇上應抓好以下5點:一是選株高70-75厘米的矮稈或中稈抗倒品種。二是選用莖稈彈性強,韌性好,根系發達的品種。三是選用分櫱力強和耐肥性的抗倒品種。四是選用基部莖節短,莖稈橫斷面積大,堅實,上部節間發育好的抗倒力強的品種。五是選用根系發達,擴張角度大,有較強的抗倒性品種。
補救措施:
對群體偏大,有倒伏趨勢的小麥田採用深中耕,可有效地控制分櫱,加速無效分櫱的消亡,抑制高位分櫱萌生,促進主莖和大分櫱生長,起到控上促下,加速兩極分化和控旺轉壯等作用,能有效地防止小麥倒伏。
對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在冬前就要鎮壓,抑制主莖生長,促進分櫱和根系發育,如尚不能控旺,則在小麥基部節間開始伸長,但未露出地表時,再進行1次鎮壓,一般進行2次。
合理運用化控技術,看苗噴灑壯豐安、矮壯素、助壯素、多效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磷鉀肥液。
收穫貯藏
俗話說「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丟」,小麥最適宜的
收穫階段是蠟熟末期到完熟期。適期收穫產量高、質量好、發芽率高。過早收穫,籽粒不飽滿,產量低,品質差。收穫過晚,籽粒因呼吸及雨水淋溶作用使蛋白質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減少,千粒重、容重、出粉率降低,在田間易落粒,遇雨易穗上發芽,有些品種還易折稈、掉穗。
小麥蠟熟期和完熟期的表現特徵:蠟熟初期葉片黃而未乾,籽粒呈淺黃色,腹溝褪綠,粒內無漿。蠟熟中期下部葉片干黃,莖稈有彈性,籽粒轉黃色,飽滿而濕潤,種子含水量25-30%。蠟熟末期全株變黃,莖稈仍有彈性,籽粒黃色稍硬,含水量20-25%。完熟期葉片枯黃,籽粒變硬,呈品種本色,含水量在20%以下。
小麥的晾曬與貯藏:小麥在脫粒後,迅速把籽粒的夾雜物清除乾淨,進行晾曬,降低籽粒含水量,小麥籽粒貯存的安全水分標準為1.4%以下。貯藏時必須控制籽粒水分與溫度,做到防霉、防蟲、防鼠、防雀、防火;種子還要注意防混雜。 病蟲防治== 小麥的病害有:小麥條鏽病、葉鏽病、稈鏽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黃矮病、紅矮病、全蝕病、葉斑病等。蟲害有小麥蚜蟲、麥種蠅、吸漿蟲、紅蜘蛛、葉蟬、蠐螬、金針蟲、螻蛄、麥葉蜂、麥稈蠅等。主要是防治」兩病一蟲」。
病害
小麥條鏽病
危害症狀:發病初期在植株上形成褪綠黃斑,以後長出粉堆,即夏孢子堆,後期又形成黑色冬孢子堆。夏孢子堆小型鮮黃色,排列成行,與葉脈平行,主要發生在葉上,也為害葉鞘、莖杆和穗部。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注意品種搭配和輪換種植,避免長期單一種植某一品種;避免群體過大,特別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鉀肥。 藥劑防治。選用種子重量0.2%的1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20%乳油拌種,大田病葉率達5%時,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畝75-100克或10%乳油50-75克兌水10-50公斤噴。
小麥白粉病
危害症狀:主要為害葉片,病情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杆和穗部。從幼苗至成株期皆可發生。病斑部位初期長出絲狀白色霉點,以後表面覆蓋的霉層逐漸加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根據品種和地力,播種時合理安排播量,推遲播期,控制群體不宜過大,增施磷鉀肥,促使小麥生長健壯。 藥劑防治。對常年秋季發病重的地區和麥田,採用粉銹寧拌種,拌種劑量同防條鏽病。結合防倒伏,春季第一葉定長以前兌水均勻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每畝40克,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減輕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強度。小麥孕穗抽穗期,當病葉率達到8%-15%時,用粉銹寧噴霧防治-劑量同防條鏽病。
叢矮病
發病規律:叢矮病是靠傳毒媒介灰飛虱傳播的病毒病。灰飛虱在小麥上傳毒浸染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在小麥播種出苗後;第二個高峰期是在小麥返青後,隨氣溫逐漸回升,越冬代灰飛虱開始在麥苗上活動取食,傳播病毒,感染愈早或顯現症狀愈早,對產量的影響愈大。 防治方法:
在小麥返青後徹底清除麥田及其周圍的雜草,消滅灰飛虱適宜生存的環境,以減少傳毒蟲源。
適時澆返青水。澆返青水對灰飛虱有很大的殺傷作用,可以減少傳毒蟲源。
噴藥防治。當春季氣溫穩定通過5℃時就要噴藥防治。可用40%的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1000倍液,每畝噴施藥液50-75公斤,隔5-7天噴1次,連噴2次。噴藥時麥田四周5米以內的地方都要噴到。對靠近路邊、水溝、地頭、地邊更應特別注意防治。 蟲害
麥蚜
危害症狀:葉片受害,出現黃色斑點,吸食穗部汁液,造成千粒重下降,籽粒營養品質變劣。為害嚴重時,常排泄蜜露到麥葉上,導致黴菌寄生,使葉片發黑,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受害麥葉提早枯死,減少養分向穗部輸送。麥蚜還傳播黃矮病。
防治方法:藥劑防治是當前治蚜的主要措施。穗期蚜株率達50%左右,百株蚜量達到500頭左右時,應立即組織防治。可選擇使用的藥劑和施用方法有:40%氧化樂果50-75克每畝-2.5%順反氯氰菊酯25克每畝、5%蚜虱淨40克每畝、28%抗蚜量30-40克每畝-2.5%蚜虱淨40克每畝、28%抗蚜量30-40克每畝-2.5%蚜虱滅25-30克每畝-21%綠殺40克每畝或20%滅掃利50克每畝,結合葉面肥噴施噴施寶、磷酸二氫鉀、植物動力2003等的使用,兌水40-50公斤噴-防治。
麥紅蜘蛛
危害症狀:以成、若蟲刺吸麥苗汁液,被害麥葉出現黃白色小點,受害葉以後變為黃色,嚴重時植株矮小葉片枯黃,植株生長不良,不能正常抽穗,甚至乾枯而死。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冬春澆水時,先振動小麥植株,使蜘蛛落入土面後再澆水,可將其淹滅。
藥劑防治。播種時用75%甲拌磷乳油,按種子重量0.4%拌種,堆悶12小時後播種;春季當每1/3米麥壟有蟲150頭左右時,開展藥劑防治。可選擇使用的藥劑和稀釋倍數為:20%滅掃利2000倍液、25%辛滅利1500倍液、25%殺蟎光2000倍液、34%克蟎靈2500-3000倍液、10%蟲達蟎靈2500-3000倍液、20%掃蟎淨3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葉面噴霧防治。
線蟲病
危害症狀:發病植株在分櫱期表現為葉鞘鬆弛,莖稈粗、彎曲,葉片皺縮。孕穗期以後,表現為莖稈粗、彎曲,較健株矮小,除受害嚴重的不能抽穗外,一般仍能抽穗,但麥穗的一部分或全部不結子。病穗穎片被擠,向外張開,可從縫間看到蟲癭。蟲癭很堅硬,剖開後,內部充滿白色絮狀物,就是線蟲幼蟲。
防治方法:
與非寄主作物輪作兩年。
用膠泥水、食鹽水或清水選種。膠泥水濃度為30%-40%,食鹽水濃度為20%。選種時,將種子盛在細密的籮筐內,放在膠泥水、食鹽水或清水中,使水沒過種子,邊攪動邊撈出浮在水面的蟲癭。用清永選種,動作應迅速,以免影響效果。用食鹽水選的種子宜用清水漂洗乾淨。 種子在54℃的水中浸泡10分鐘,可殺死輕度受害種子中的幼蟲。
吸漿蟲
危害症狀:吸漿蟲是小麥上的毀滅性害蟲。由於耕作栽培制度的變革,小麥品種更新及傳統有機氯殺蟲劑禁用等原因,吸漿蟲生存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原有的防治技術已不能控制其危害,並且不適應當前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要求。所以,選用適當的藥劑品種、劑型、施藥方式,並確定防治適期、防治次數等是生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防治方法:防治吸漿蟲的最佳時期為蛹期和成蟲期。小麥吸漿蟲化蛹盛期,該蟲大都位於地表且多為裸蛹,對殺蟲劑敏感,用藥防治效果較好。特別是撒施毒土後降雨,增加了藥劑和吸漿蟲接觸的機會,使防效提高。吸漿蟲成蟲對殺蟲劑比較敏感,易被殺死,應注意在產卵盛期前進行防治。防治吸漿蟲的藥劑,蛹期以50%的對硫磷乳油、50%的辛硫磷乳油、40%的甲基異柳磷乳油和6%的林丹粉劑為好,成蟲期以6%的林丹粉劑、55%的林丹膠懸劑、40%的氧化樂果乳油和80%的敵敵畏乳油的緩釋劑較好。吸漿蟲的防治次數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如蛹期防治效果較好,殘蟲量少,成蟲期不必再進行防治;若蛹期漏治或防治效果較差的,成蟲期需補治。 [6]
主要價值
營養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麵筋強而有彈性;生於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
經濟
小麥麵粉除供人類食用外,僅少量用來生產澱粉、酒精、麵筋等,加工後副產品均為牲畜的優質飼料。
醫藥
【阿昌藥】浮小麥:治體虛汗多《德宏藥錄》。
【蒙藥】朝胡勒一寶谷代:癟瘦果實治體虛汗多,髒躁《蒙藥》。寶古代:用於滋補,接骨,鎮「赫依協日」病《蒙植藥志》。
【藏藥】卓:小麥滋補,壯陽,利「龍」和「赤巴」病,收斂毒病擴散於骨節,促進受傷肌肉復原;麥粉消腫;麥節益咽喉,治咽喉疾病;酒用於益肺,升胃溫,治「培根」和「龍」病《藏本草》。
【白藥】乾燥輕浮果實治體虛,汗多,髒躁症《大理資志》。
乾癟穎果(浮小麥):甘,微寒。養心安神,止虛汗。用於神志不安,失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