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魯士號戰列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普魯士號戰列艦德語:SMS Preußen)為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建造的五艘不倫瑞克級前無畏戰列艦[1]的第四艘,以當時的普魯士王國命名。它於1902年開始進行龍骨架設,並於1905年投入使用。其姊妹艦還包括有不倫瑞克號、艾爾薩斯號、黑森號和洛特林根號。

普魯士號在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內都服役於公海艦隊的第二戰列分艦隊。它在1914年12月參加了一次艦隊推進,以支援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的行動,在此期間,德國艦隊曾短暫與英國大艦隊的一個分遣隊遭遇並發生衝突。1916年5月,它又被臨時派往波羅的海擔當警備艦,並因此錯過了日德蘭海戰。由於其年限,它並無重新加入艦隊,而是繼續作為警備艦服役直至1917年,進而成為威廉港的附屬艦。

戰後,普魯士號獲重新組建的魏瑪國家海軍保留了下來,並改裝為一艘可搭載F式掃雷艇的供應母艦。它於1929年4月從海軍序列中除名並於1931年售予拆船商。其船體一段約63米長的部分被保留作為靶艦;它在1945年遭盟軍轟炸機轟炸並擊沉,隨後於1954年拆解報廢。

設計

1900年,由海軍中將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2]主導的第二部《艦隊法》獲得帝國議會通過,資金被分配至建造一個全新的戰列艦船級,以接替在1898年第一部《艦隊法》中批准的維特爾斯巴赫級艦隻。此時,克虜伯作為帝國海軍的艦炮供應商,已經開發出口徑達280毫米(11英寸)的速射炮;而之前採用這種技術的最大口徑炮僅為裝備在維特爾斯巴赫級艦上的240毫米(9.4英寸)炮。海軍辦公室的設計部門為新戰列艦採納了280毫米炮,同時副炮口徑也從150毫米(5.9英寸)增加至170毫米(6.7英寸),原因是隨着魚雷效力的顯著發展,魚雷艇所帶來的威脅也日益增大。

普魯士號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26米(413英尺5英寸)和127.7米(419英尺0英寸),有22.2米(72英尺10英寸)的舷寬和8.10米(26英尺7英寸)的前吃水深度。它在滿載負荷下的排水量為14,394公噸(14,167長噸)。船員編制為35名軍官及708名士兵。艦隻配備了三副三缸立式三脹蒸汽機以驅動螺杆。蒸汽由8台海軍式水管鍋爐和6台筒形鍋爐供應,全為燃煤式。在正式試航中,普魯士號於自然通風情況下的主機功率為的動力裝置可產生的額定功率為7,147千瓦特(9,717匹公制馬力),航速為16.41節(30.39千米每小時);而在強制通風的情況下,其主機功率為13,514千瓦特(18,374匹公制馬力)最高速度達18.6節(34.4千米每小時)。若保持10節(19千米每小時)的巡航速度,其續航距離可以達到5,270海里(9,760千米)。

普魯士號的主炮為四門280毫米40倍徑速射炮,它們安裝在分居中央艦艛一前一後的兩座雙聯裝炮塔內。副炮則包括十四門170毫米40倍徑速射炮和十八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武器套件中還有六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均布置於船體的水下部分。普魯士號受到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保護。其裝甲帶的厚度從110~250毫米(4.3~9.8英寸)不等,中央部分有較厚的裝甲,以保護彈藥艙及輪機艙,而船體的兩端的裝甲層則較薄。艦隻甲板裝甲為40毫米(1.6英寸)厚。主炮炮塔的裝甲則有250毫米(9.8英寸)厚。新建時,艦隻的前桅塔狀部分有兼作甲板使用的頂蓋,其後又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在其上面安裝了探照燈平台。

視頻

普魯士號戰列艦 相關視頻

德意志海軍的驕傲,唯一一艘用主炮擊沉航母的戰列艦
德意志帝國海軍Wittelsbach級前無畏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