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景信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景信鄉位於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縣境東北部,行政區域面積169.88平方公里,轄5個村公所,50個自然村。最高海拔1525米,最低海拔1065米,年均氣溫19.1℃,年均降水量1633毫米,年均日照2050小時。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稻穀、玉米、小麥、大豆、豌豆、花生、油菜籽、茶葉、甘蔗等。景信是全縣油菜、玉米主產業之一。境內景冒煤礦,是全縣唯一的產煤基地。[1]

基本介紹

該鄉地處娜允鎮東南邊,距孟連縣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孟連縣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踞縣城18公里。東鄰瀾滄東回拉巴鄉,南鄰娜允鎮,西鄰娜允鎮,北鄰讕滄東回、拉巴鄉。瞎回俄村、景冒村、糯各村、朗勒等5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3348人(2017年)。

景信鄉海拔1090米,年平均氣溫17.8℃,年降水量1551.2毫米,適合種植甘蔗、茶葉、稻穀、咖啡等農作物。2007年全鄉經濟總收入4013.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79元。該鄉屬於貧困鄉,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2]

歷史沿革

1954年設孟連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區。因舊為孟連長官司地,故名。1959年改為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2000年,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轄2個鎮、5個鄉:孟連鎮勐馬鎮景信鄉南雅鄉富岩鄉臘壘鄉、公信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859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孟連鎮34190勐馬鎮111109景信鄉12946南雅鄉7990富岩鄉12639公信鄉13729臘壘鄉15990。

2001年,全縣轄3個鎮、4個鄉:娜允鎮、勐馬鎮、芒信鎮、景信鄉、南雅鄉、富岩鄉、公信鄉。2006年,撤銷南雅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娜允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2017年,常住人口13348人 。

自然資源

旅遊文化資源 :在距離鄉政府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神魚池"。在這個池裡的魚都只有一隻眼睛,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不會生孩子,有一天農婦來到這個池子,看見裡面的魚的眼睛都是鼓鼓的,她就很奇怪,把魚帶回家煮了吃,沒想到她吃了後不久就生了一個小孩,農婦為了感謝神魚,每年的那天都到魚池裡放上很多魚,祈禱神魚保佑他們平安,豐收。一直流傳到現在,每到4月的時候,人們就自發的聚居在那裡,放很多的魚,然後讓童男童女下去捉,保佑他們五穀豐收,全家平安。

礦產資源:景信鄉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礦等。

林業資源:有森林面積1.61萬公頃,覆蓋率為41℅。

農業資源:全鄉農作物播種面積為60832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28883畝。糧食總產量達510.08萬公斤;人均有糧408公斤。

養殖業:全鄉有生豬存欄10638頭,出欄8140頭,大牲畜存欄2407頭,出欄698頭,實現畜牧業產值725.57萬元。[3]

農村經濟

經濟數據

該鄉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013.0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68.78萬元,占總收入的76%;畜牧業收入725.57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170頭,肉牛666頭);漁業收入9.95萬元,占總收入的0.3%;林業收入38.54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370.23萬元,占總收入的9.7%。農民人均純收入147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為主。

發展重點

生產發展要達到:

基本口糧田地:人均不低於1畝;2、產業發展:甘蔗面積達1.5萬畝,茶葉面積達1.5萬畝,咖啡面積達0.3萬畝,小香蒜0.4萬畝,砂仁面積達0.3萬畝,水果基地0.1萬畝,包穀制種基地0.2萬畝,籽種基地0.1萬畝;3、畜牧產業:人均存欄1頭豬,戶均出欄3頭肥豬,戶均存欄1頭牛;4、茶地戶均1畝。

生活寬裕要達到:

農民人均有糧450公斤以上;2、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以130元的速度遞增;3、實現組組通閉路電視,通程控電話和無線電話,戶戶住上安居房和殺上過年豬;4、所有農民實現醫保;5、適齡兒童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鄉風文明要達到:1、實現通路、通水、通電;2、實現組組通文明衛生路,村村有文化室;3、農村"十星級文明戶"爭創率達100%,文明村組創建率達70%;4、每個村,每個村民小組至少有一個廁所;5、遵紀守法,構建社會和諧,力爭實現"無毒鄉"的目標;6、人人都能自覺遵守公民道德實施綱要。

村容整潔要達到五化:

村組環境達到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優化。1、新農村建設與文明村、生態村創建相結合;2、每個組必須有一個垃圾池;3、每個組要抓好四旁綠化和庭院綠化;4、每個組每周至少打掃二次環境衛生;5、要樹立人人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每個家庭保持宅內外整潔。

管理民主要達到:

村村必須有村規民約,組組必須有組規;2、村務、組務每季度公開一次;3、必須嚴格貫徹執行一事一議制度,做好每一件社會公益事業;4、堅持做到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5、每次召開群眾大會,必須享有民主權利人員達2/3時方可開會。[4]

特色產業

該鄉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種植業、養殖業主產業全鄉銷售總收入319.2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0%。該鄉目前正在發展養殖業、茶葉、咖啡、蠶桑、小香蒜等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養殖業、茶葉、咖啡、蠶桑、小香蒜等產業。

招商引資

2007年,為促進全鄉農村經濟的更好更快的發展,我鄉加大了 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引進了4個茶廠和一個咖啡加工公司,為景信鄉的發展做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種植茶葉面積達9433畝,採摘面積7146畝,銷售量為489100公斤,銷售收入為11998502元。種植咖啡為2075畝,投產面積為828畝,銷售收入達4214600元。

扶貧開發

2007年以貧困村為主戰場,貧困戶為對象,堅持"項目到村、資 金到戶,立足本鄉實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託項目拉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通過上級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完成了45個社300戶農戶的茅草房改造。[5]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鄉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鄉有2053戶通自來水,有165戶飲用井水,有50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9.1%)。有2610戶通電,有69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57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5%、26.7%和60.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1264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797戶(分別占總數的 48.2%和30.4 %)。

該鄉到縣城道路為通路;進鄉道路為柏油路路面;鄉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01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鄉共擁有汽車35輛,拖拉機229輛,摩托車976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862.5畝,有效灌溉率為1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807.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5畝。

到2007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5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33戶.全鄉有3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鄉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7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8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65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社會事業

人口衛生

該鄉現有農戶3020戶,常住人口13348人(2017年),該鄉以拉祜族、傣族、佤族為主(是傣族、拉祜族、佤族混居地),其中拉祜族5433人,傣族4321人,其他民族2436人。

到2007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411人,參合率90%;享受低保4人。群眾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638平方米,衛生所面積為3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0人,該鄉距離縣級衛生院18公里。建有公廁2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9個,建有鄉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17戶,占農戶總數的5%。

文化教育

該鄉距離縣級中學18公里;建有小學5所,校舍面積9040平方米,擁有教師79人,在校學生1158人,距離縣級小學18公里。目前整個鄉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67人,其中小學生1158人,中學生209人。

全鄉建有文化活動室30個、圖書室2個、業餘文娛宣傳隊3個,極大的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2004年評為縣級先進單位、先進黨支部等等。

社會保障

鄉社會保險:到2007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702人,參合率96.7%,籌資121850元,住院補償5人次10360.6元,門診補償3806人次,門診補償27622.9元,有效地解決群眾無錢看病和因病返貧的現象。全鄉享受低保56人。五保戶8人。

政務公開

全鄉政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級政務管理、財務公開。主要以粘貼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到2007年底,該鄉以簽訂農業承包合同262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7150畝。有固定資產363.8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會議等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鄉建有黨支部8個,下設4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52名,其中:農村黨員276名,女黨員61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221人,男黨員194人,女黨員34人。

鄉政府由黨委書記、鄉長、黨委副書記、副鄉長、紀委書記等組成,下設回俄村、景冒村、朗勒村等5個行政村62個村民小組。建有團總支6個,團支部26個,共有團員664人。該鄉團總支2004年被評為縣級先進團總支、先進集體等。[6]

民族民風

全鄉主要生活着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漢族等多種民族。傣族有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還有出名的"神魚節"。在潑水節的這幾天,人們相互潑着水,誰被潑得水多,那就是受到的祝福最多,在這一年你的運氣就是最好的,在最後的一天,人們穿上最漂亮的傣族服裝,在高升和火化的照耀下,燒起篝火,跳起最好看的傣族舞蹈、"馬鹿舞"。神魚節的那天就更熱鬧了,當哨子響起,所有的人都衝下河裡,人山人海,場景非常壯觀,到下午就把魚做菜,搞一個百筵席,你可以從頭吃到尾。佤族有"摽牛"和"新米節"。"摽牛"的時候,姑娘們圍着跳起木鼓舞,甩頭髮舞,然後讓最有威信的那個人用標槍殺牛。拉祜族有"葫蘆節"等等。每一個節都和我們漢族的過新年一樣的熱鬧,只要你進到寨子,他們都把你當作最尊貴的客人,用葫蘆裝的山泉給你洗塵,端出他們的民族特色菜,跳起他們的"三跺腳",讓你感覺到他們的熱情與奔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