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星古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景星古寺 |
中文名稱;景星古寺 地理位置;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 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 |
景星古寺位於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沅州虎榜山上、潕水河邊,為"沅州八景"之一,名曰:"景剎星輝"。享譽湘黔、馳名五溪,是禪宗之臨濟宗大慧派祖庭之一,亦是臨濟宗虎丘派禪寺。入清之後,更是臨濟宗破山派禪僧弘法的重要道場。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寺院依山而建,占地8500平方米,由大殿、側殿、佛塔、廂房、僧舍、門樓等組成。
寺院歷史
寺創自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距今已有八百二十四年歷史了。宋季著名高僧臨濟宗大慧宗杲法嗣了庵景暈禪師(1131-1201),從潭州大溈山密 印禪寺來此開山結茅於淳熙元年(1174),六年始成,為沅州最早的禪宗道場之一。禪侶參叩、居士朝覲,遂成為禪窟。後經元代戰亂,寺遂毀敗。俟明世宗嘉 靖五年(1526)吉庵智祚法嗣眉山方會開法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嘉靖末,圓寂於沅州景星寺,葬於虎榜山。
明萬曆十五年(1588),臨濟宗虎丘派著名禪僧笑岩德寶法嗣豁了圓來禪師(1551-1636)前來此山,修復景星古寺,得辰沅靖兵備道虞德曄捐俸助建殿剎,並于山頂構建"大觀亭"以為勝概。萬曆二十二年(1595),巡道劉之龍又捐建大殿、廳堂,並植松柏數百本於曲徑石磴,以蔭行者。之後,歷經張獻忠、朱由榔、吳三桂等與清政府作戰沅州,景星古寺備遭塗炭,僧散寺毀。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臨濟宗破山派著名高僧蓮月印正法嗣歸龍大谷禪師(1601-1699),經過外出遊歷歸來後,見景星古寺破敗,遂募化良田二十畝,復修祖庭。知州祖光佩捐俸助修,遂又漸成規模。康熙三十八年(1699),臨濟宗破山派禪僧法輅禪師(1661-1747)率徒從天寧山來此住錫。康熙四十四年,得知州馬騰雲捐資重建大雄寶殿。康熙五十三年(1714),副將謝瑛參禮法輅禪師,于山頂原"大觀亭"廢址,創建"慶雲亭"。知州趙寬亦於寺東創建"攬秀閣"。景星古寺遂蔚為大觀,時號"景星中興"。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詩僧義林明景禪師(1736-1807)外游歸來,構築"藏經閣"以供養諸種《大藏經》,並所著詩集《行吟草》。創建"忍草樓"用以習研書法,建"占卜室"用以作為預測之需,又復修諸殿剎。道光十二年(1832),詩僧一真禪師( -1840)住持景星寺,倡議修復"攬秀閣",得知府邱蓮舫和知縣張兆安等分廉勸金,得以重新。公議改名:"文峰閣"。
後來經過歷代祖師的慘澹經營,寺院規模漸大、寺產日益增多。民國三十二年(1944),有寺田七十餘畝,年收課谷一百二十七石。之後"廟產興學"風潮又起,寺產日漸減少。"大躍進"時期,寺林被橫加砍伐,用以"大煉鋼鐵",景星寺樹林殆盡。數百年古剎便成為一片廢墟。
寺院現狀
1993年,由邑信倡議復修景星古寺,四處募化,籌集建寺資金,邊募邊修。2000年,虛雲老和尚徒孫、淨慧大和尚入室弟子崇照明夷,自武岡雲山前往貴州梵淨山,途經沅州,掛錫景星寺。應眾檀越請,住持景星古寺弘法。2003年五月二十二日,重建大雄寶殿落成慶典,沅州佛教、旅遊、文化遂又增加新景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