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 (北京故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景福宮,位於紫禁城內廷外東路寧壽宮區東北部,是清朝康熙帝為其母仁憲皇太后所建[1] 。
歷史
景福宮始建於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康熙朝的仁憲皇太后(順治帝孝惠皇后)所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照建福宮後面的靜怡軒重建,以待乾隆帝歸政之後宴憩使用。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2]
建築
景福宮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四周有圍廊。前檐明間開有門,次間、梢間則是檻窗;後檐東梢間開門,其他四間是檻牆、支摘窗;兩山面都是檻牆和支摘窗。景福宮位於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之上,檐柱的柱礎雕有覆蓮花紋,此為宮中罕有。頂覆綠琉璃瓦黃剪邊,三卷勾連搭歇山卷棚頂,檐下繪有蘇式彩畫。景福宮的占地面積較大,但因屋頂處理得當,所以建築沒有突兀之感,造型舒展而又靈巧,和四周的園林式環境相互協調,體現了寧壽宮作為乾隆帝歸政之後居所的意涵。
景福宮外檐下方懸掛「景福宮」匾額,室內明間懸掛「五福五代堂」匾額,均為乾隆帝御筆。乾隆年間,曾在景福宮內陳設西洋儀器。景福宮的西窗外仿靜怡軒種植梅樹,冬季設氈棚對梅樹加以保護。
景福宮前的東、西兩面都是遊廊,和景福宮的前廊相連,圍合成為半開敞的一座小庭院,庭院內種植松柏。西側遊廊中間設有垂花門,即「景福門」,門外是一個小院,小院的正中有一個八角形漢白玉須彌座,南北長4.2米,東西寬2.5米,高約1米,座口環繞着高約30厘米的銅質欄杆。座上安放着一塊高4.5米的巨石,紋理清楚,姿態挺拔而雋秀,這是紫禁城內知名的山石——「文峰」。文峰東面下部鐫刻着乾隆帝御製《文峰詩》,內稱其為「景福宮前鎮樞紐」。過文峰向北走,穿過兩重月亮門,便來到佛日樓。
為寧壽宮東路的主體建築,其北面是梵華樓,西面和寧壽宮中路的景祺閣相望。景福宮和周圍建築間安插着遊廊及虎皮石牆。
景福宮與靈璧石
經奧運會組委會授權,由中國觀賞石協會主辦、順峰集團承辦,北京奧組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國家旅遊局、中國收藏家協會支持的"中國觀賞石博覽會2007走進奧運北京邀請展"於2007年9月28日在京舉行。這是我國最大的一次觀賞石博覽會,會上展出了海內外觀賞石的精品,特別是陝西步長集團收藏的被命名為「奧運火炬」的高9、8米,重達98噸的靈璧石成為展覽會上最突出的亮點。在展覽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郝建秀來到步長集團奧運火炬石前參觀,她仔細聽取了步長總裁趙濤和中國靈璧石協會秘書長的講解,對步長收藏奧運火炬靈璧石作出高度肯定和評價。
據地質科學家考察,靈壁石形成於9億到10億年之前,由海底藻類物質在特殊的地質條件下形成,隨着海底成為山,只有在我國安徽靈璧縣70多處山中埋藏。靈璧石為我國獨有,與中國文化發展相伴,遠古時傳說的黃帝制磬鐘、堯制八音,舜時擊石拊石,戰國樂器八音石均為靈璧石。隋文帝鍾愛「臥虎石」,唐代有「園無石不秀,齋無石不雅」之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為宋徽宗所題,清朝時乾隆六下江南,三次為靈璧石繞道,並御題靈璧石為「天下第一石」。現在北京故宮的御花園、乾隆花園、寧壽宮、倦勤齋、景福宮、三友軒等處均放置靈璧石。它們玲瓏剔透,空靈典雅,大度雍容。為古老的宮殿增輝添彩。
參考文獻
- ↑ 順治帝孝惠章皇后:不忘前車之鑑的「老實人」終得善終,快資訊,2020-03-02
- ↑ 景福宮,故宮博物院,於2013-10-19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