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看白雲(陳巧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晴川看白雲》是中國當代作家陳巧珠的散文。
作品欣賞
晴川看白雲
提到白雲山,我的腦海里就會閃現出潔白、輕盈、飄渺的溫柔之美,大朵大朵的白雲在山間繚繞、纏綿,那種的潔白、那種飄雲,只有白雲山這種集山峰、峽谷、溪流、水庫於一體的山情水性才能擁有。
白雲山,千峰拱托,巍峨挺立於福安市西北部,據說就因常年白雲繚繞而得勝名。我曾去過多次,雖說四時風光各不相同,但那裡的懸崖,那裡的峽谷,那裡的綠樹,那裡的白雲,那裡的葡萄溝成了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風景圖。
我這次進白雲山,先經歷的山腳下溪塔村,這是一個有着濃郁畲家風情的畲族村,還是有名的白雲山葡萄溝。兩條溪流清澈透亮,緩緩而過,在村口會心地交匯,把村莊攬抱懷裡。站在溪邊或走在葡萄架下,感覺兩條溪谷的潺潺流水,擊石飛珠,飛濺的都是架上葡萄誘人的光芒。抬起頭,架上的葡萄則密密遮掩,偶爾有一兩束光柱泄下,仿佛有了神話里天宮神眼偷窺葡萄架下的甜蜜。幾刻鐘的醞釀,再上白雲山,心裡仿佛也多了幾分情愫,車子沿公路逆流而上,打開車窗,清新的空氣傾泄而入,這空氣還是葡萄溝送來的,帶着葡萄的香甜,吐納中感覺口裡生津。聲隨氣來,葡萄溝里的潺潺流水,淙淙有聲,依稀中仿佛還有畲族青年對唱的餘音。這空氣又是白雲山送來的,草香木嗅,樣樣皆全。聲音里,綠樹招風,呼呼有聲,傾聽中儘是天籟禪音。
同行的朋友為了拍攝白雲山的雲海與日出,上白雲山,我上白雲山則如公路盤旋而上一樣,為上山而上山。上山公路在沒人沒車行走時休息,我也在自己聽星語與風歌后歇息。
第二天清晨,看日出,拍日出的人起得特別早,我在他們的動靜里也爬了起來,他們扛着照相機直奔山崖,我緊跟其後。因了昨夜的一場雨,山頂的氣息有些潮濕,風裹了這濕潤撲面而來,那種山野的氣息真分不清什麼味,我只能說清新。東方閃現着溫柔的光,在雲層之中有了光芒,光線忽明忽暗,我靜靜地凝視着那一縷光芒,期待日出時那瞬間的喜悅。周圍一片寂靜,大家似乎摒住了呼吸,耳畔傳來花落時輕柔的聲響。我的目光輕輕地掠過遠遠的雲端,在流光溢彩的期許里,思緒在第一縷陽光的溫情里婉約晶瑩。
天空漸漸亮起來,周遭染上了金屬色,雖是初秋,而草木卻風華正茂,微風輕拂中,留下一抹璀璨的霞光。霞光過後便是日出,日出之後便是晴天,雨後的晴天就會有意想不到佛光景觀。我見到了,那是在雲朵隨着風翻滾之後,躲開太陽,鋪就一層薄紗,萬丈佛光直射而下,我靜穆地站在佛光里虔誠合掌,在白雲山顛能佛光沐浴,這是這方山水,這方日月的施捨,我俯首輕聲道謝,感謝給我一個麗日與靜夜,給我這清新山野的味道,給我一個有蟲鳴低語的空間,給我一個佛光沐浴的福境。
下山了,白雲山壺穴是在我看日出的白雲山下,是在塔溪村葡萄溝的源頭,這是世界地質公園白雲山景區最神奇一道風景——九龍洞。我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一塊塊巨大的岩石經過億萬年流水的侵蝕而成的壺穴,形態各異,它們靜坐天地間,以最低的姿態與山頂上的白雲對視。此刻雖然寂靜無聲,我卻聽到梵音陣陣,如行雲流水般裊裊升騰,從水裡,從岩石上,從山谷中騰起,直至蒼穹,與白雲共舞。白雲勝雪,岩石如墨,黑白兩境借天光霧靄,借天籟梵音融合出大美之境。一種是空靈的美,一種是凝固的美,兩種形態,一動一靜,相得益彰完美地組合出白雲山勝境。我就站在這無盡地欣喜與遐思中,享受着一時一刻。
風景別後成了念想,白雲山的日出、白雲山的佛光,白雲山的九龍洞,……一一留連。如同雲戀山,岩戀水,葡萄戀塔溪村,相守永遠。 [1]
作者簡介
陳巧珠,作家,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