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暖暖雙生土地公廟

暖暖雙生土地公廟
圖片來自klcg

暖暖雙生土地公廟,位於臺灣基隆市暖暖區暖西里、基隆河流域東勢坑溪和西勢坑溪交匯口,為當地兩座土地祠的合稱。

目錄

歷史沿革

福興宮

此廟為嘉慶年間一位遷至西勢溪坑開墾定居的陳姓先民所建,原在暖暖淨水場內的小山丘上,作為西勢溪下游的水尾土地公。廟內有兩塊咸豐九年(1859年)的石牌,分別寫著「福德庇西勢」、「正神祐北方」。

1902年淨水場啟用,遂遷到東勢坑溪和西勢坑溪交匯處的雙龍潭旁。

福德宮

清治時期,西勢坑溪上游原有許多住家和農田。人民建立此廟作此溪上游的水頭土地公,更上游則有一座名為「福安宮」的石材土地公廟。

據基隆文史協進會總幹事王國緯表示,1923年為興建西勢水庫,集體遷村,施工第二年當儲水就快淹到福德宮時,工程發生很多意外事故,日本人遂聽當地人建議,把福德宮移到福興宮旁邊。之後居民視福德宮土地公改轄管東勢坑溪。

至於位在攔砂壩旁的福安宮則未遷,因居民遷出,香火中斷,長久遺忘在荒煙蔓草中。

兩廟共存

兩廟今位在暖暖淨水廠前、雙龍橋上,共用門牌,同一管理委員會管理,轄區以兩溪劃分。合稱有「雙土地公廟」、「雙龍廟」、「雙龍土地公廟」、「水源地雙生土地公廟」。

1973年,地方人士林國、周新發等人募款重建,面積各約五坪。大家樂盛行時,據當地暖西里里長李銘村回憶,福德宮土地公神像都曾遭人擲到溪底,後來才找回。公益彩券發行後,神像也曾失蹤。2003年時,廟方人員發現屋頂、牆壁龜裂滲水嚴重加以整修,遂把兩廟簷連在一起,讓兩廟正式融而為一。市府為配合營建署城鄉風貌計畫,在此廟周遭規劃棧道、意象空間等休閒設施。

今地址為水源路36巷37之1號。

信仰活動

福興宮土地公神像眼睛微微向下俯視,被認為可保土地上安居樂業;福德宮土地公神像眼神凝視正前方,相傳可保出外事業順利,工作平安。

信徒祭祀時會準備兩份供品,因此香火鼎盛。水公司第一區管理處主管亦來此這祭祀,以求基隆遠離乾旱。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